知往鉴今 | 福州旧城补遗

白塔

白塔是福州旧城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早期摄影师频繁拍摄的对象。这是一张白塔的近景照片,国民军正在白塔下训练新兵,白塔上清晰可见佛教题材壁画、柱头上绘有莲花。在照片的左上角可以看到补山精舍的一角。

林文忠公祠

穿过林文忠公祠的两重大门,首先来到一座庭院,尽端就是御碑亭。亭内立三通御碑:圣旨、御赐碑文、御赐祭文,按品字摆列。亭北过一门洞为“树德堂”,即祠厅。御碑亭前原有一株榕树,但是在2023年7月,榕树因台风倒伏,最终被移除。

福州清真寺

福州清真寺位于南街之西,明嘉靖二十(1541)年毁于火,越八年重建,留有明嘉靖二十八(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碑。今存大殿中仍有明嘉靖木构。

西湖荷亭

今福州西湖桂斋前有荷亭一座。历史上先有荷亭,后在清道光年间建李纲祠、桂斋。建国后三者皆圮废。1985年全新重建桂斋。而荷亭则在2003年依老照片重建。

朱紫坊芙蓉园

朱紫坊芙蓉园是福州城内的名园,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为宋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其后芙蓉园几经易主,最显赫的一任园主要属明末内阁首辅叶向高。据传,叶相曾在芙蓉园居住累计约十年。而真正奠定今日所见芙蓉园之面貌的,是清末福州的藏书家、园林家龚易图。龚易图在福州广营园墅,所谓“福州四大园林”中有三座(芙蓉园、环碧轩、双骖园)都是他的作品。龚易图在芙蓉园及周边并购宅院,重新经营,并分别取名为“芙蓉别岛”和“武陵别墅”,实则为一处大宅园,难分彼此。

至民国后期,芙蓉园被柯家收购,此时宅园尚属完好。到建国后,民革、房管局先后入驻,并在芙蓉园内安置五一广场周边的拆迁户入住,从此芙蓉园变成了大杂院。到了70年代,福州市修复西湖,又从芙蓉园搬走大量假山石,不惜破墙打洞。直到本世纪修复芙蓉园时,才将一块刻有“芙蓉别岛”的峰石从西湖搬回,根据老照片立在原处。

罗源风物 | 造厝符 & 后记

在中国传统的土地观中,认为地下是有神的,比如地主神、各方“土府龙神”等。因而在动土建房前,需要有“奠土”仪式,一方面对于惊扰神明表示谢罪,一方面祈求神明的保佑。现在这些仪式大都被当作与建筑无关的民俗活动来看待,但是在罗源,“奠土”仪式以一张“符”的形式把建筑的来龙去脉呈现在仪式空间的中心。

在罗源的传统中,给各种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乃至厂房)开基动土之前,须请法师一类的人来写一个大符,内容除了和民俗信仰相关的符咒、吉语,还包括当地的境属、房屋的主人、性质和方位等基本信息,知会当地各方神灵建房事宜,落款处按照道教的习惯仅用干支纪年,最后装裱起来,这就是“造厝符”(《畲族 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造厝符做好后需摆放在场地中,方可起基。待房屋建好后,则将造厝符悬挂在大厅的太师壁中央,作为长久的镇宅物,固化为建筑陈设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控制性的空间地位。当房屋需要翻修的时候,因为涉及动土,同样也需要做一个造厝符,修好以后就可能把旧符替换成新符。所以可以说每一个造厝符,都是与建筑的生命周期深度绑定的。

柏山村卓氏祖厅造厝符

造厝符中常常出现与相地有关的献词,例如“誠恐方隅未利事属向背不便驚動土府龍神”,一方面是民间信仰和风水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罗源对于房屋选址的重视远甚于别处。城镇聚落最大的忧患在于祝融,而在罗源广袤的山区,地质条件的稳定性才是决定建筑寿命的关键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巨石远比松软的泥土来得更加稳定、安全,因此被赋予灵性,得以在聚落和建筑中被妥善保留,甚至参与到建造活动中去。

造厝符的使用范围,地理上大致以罗源县域为中心,毗邻的连江、古田、宁德的部分聚落中也可发现,正与前文所述的“与石为邻、以石为基”的范围重合。在本书中,造厝符不仅是一个镇宅物那么简单,而且是传统风水观、土地观如何影响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的一个关键线索。

福湖雷氏民居造厝符

以上图的造厝符为例,摘抄其中与建筑有关的信息如下:

“今䖏福建福州府罗源縣同樂鄉黄重下里福湖清溪境居住……信士雷秀光秀钦……本宅坐丁向癸兼未丑三分(坐南朝北偏东)……興工動土、砌石搬坭、運木作料、起盖定磉、笠㮼上樑、築墙,修前整後、翻盖修造、拆旧换新、改造畜椆、等務……天運乙未年八月初五日……發本宅中央張掛大吉 拜”

破石魏氏祖厅造厝符
西兰乡某民居造厝符
斌溪某民居造厝符
柏山某民居造厝符
厚富朱氏祖厅造厝符

在闽中地区(戴云山区)也有类似的镇宅物,叫做“镇宅牌”(《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此物还有诸多其他称呼如“吉地牌”(《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地星板”(《福建永安乡土建筑进兴堂探讨》)、“安土牌”(尤溪上坑洋庄氏祖厝)或“神位牌”。镇宅牌是一块扁长的木板,长约1米多、宽约0.2米多,一面写道教的符咒,一面则记录房屋的坐向、房主的生辰、上梁的时间等等,开始动土时工匠将镇宅牌树立在房基上,房屋建成后镇宅牌就挂在厅堂的左后金柱上。与罗源的造厝符相似的是,镇宅牌在重修亦可重制或保留,所以部分镇宅牌上能看到历次重修时添续的记录。

尤溪某祖厝镇宅牌,保留了建造到修缮一共五次记录
尤溪某民居镇宅牌

后记一

行走在八闽大地上,常常惊叹于福建的传统建筑数量之浩繁、风格之丰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对福建建筑和文化最恰如其分的形容。山和水的阻隔,在过去孕育了不同地域的风土建筑,并把它们屏障在外界的干扰之外。时至今日,在福建考察访古仍然要面对不便的交通和糟糕的路况,这就导致福建的传统建筑长期处于不为外人所知的状态。即使是最具代表性的风土建筑,例如土楼和廊桥等,也只是在近二三十年才逐渐得到外界的重视和研究。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地说,福建是传统建筑的富矿,在已有的文保名单之外,仍然有海量的或古早或精美的建筑等待发掘,即使是已经登记在册的建筑,也蕴藏着被重新诠释的潜力。在福建看传统建筑,经常间杂着些开“盲盒”的乐趣,不知道走进下一座庙宇和民居,会看到高古的元明木构,还是空前绝后的奇葩式样。

□□□□□□□□□□是一个机会,在更细致的关注单元中,用更直接而客观的影像记录、传播传统建筑本身潜藏的信息。所以□□□□□□□□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从罗源星罗棋布、林林总总的传统建筑中,挖掘、筛选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建筑及其中的奥妙,一一展示出来。因为本□的体例、调研的时间等限制,也因为个人力有未逮,对这些建筑只能做一些粗浅的介绍,但总算可以说是揪出了一些线头,就等着有心人来抽丝剥茧了。

还有一些传统建筑,因为种种原因没能选入本□,如县城的于振纶故居、老谢里、李园坂大厝,洋柄村的正厝,柏山村的祖厅,破石村的王坑宫,建于明代的尤光被故居等等,也都各有独到之处,非常值得一看。也有的建筑,本来计划列入,但很可惜在调研期间灭失,如迹头陈氏宗祠、鉴江东湾桥、洪福寺等,算是一大遗憾。

有幸的是,得益于笔者在本□之前对罗源建筑一点粗浅的了解和积累,补足了一些建筑的原状信息。本□能够在短短几个月中完成,也归功于□□□□□□□□□□、□□□□□□□□□□□□□□在调研前后,提供了相当多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基础信息和档案资料。感谢邱嘉仪绘制□□的钢笔画;感谢□□□、潘小清为本□提供了珍贵的绝版老照片;感谢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免费提供的高清影像资料,他们完全公开的线上资源已经使中国无数的历史研究者受益。还要感谢各地帮忙找钥匙和开门的热心村民,使我免去了不少周折。

最后尤其要郑重感谢的是,刘妍博士所测绘的陈太尉宫的图纸,不仅填补了本□的空白,也为福建长期以来缺乏的纯粹忠实于现场的“现状测绘”作出了示范。非常可惜这些图纸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本□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诸君批评指正。

部分考察调研村落位置示意图

后记二

“为什么要写罗源?”这是一个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只能说,这是一段意料之外的故事,不幸地终结于一场早有征兆的事故。然而这似乎并不重要。把所有内容发布在网络上,本就算是我的初衷之一,只是没预料到发布的过程之长,几乎接近调研和编纂的总时长,长到我对已完成的内容又陌生起来,不自觉地去重新审视。严格来说,“罗源风物”系列只是一个半成品,其内容和形式都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但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已经尽量填充其可能的空间。

说来也没有多久,“世事果然如浮光掠影“。罗源算是相对熟悉的地方,然而再度造访时,许多场景都已经物是人非。而就在连载期间,这些影像还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绝版。作为文献,是这些照片和文字与生俱来的价值,可是悲哀的是,其文献价值的提升着实是以现实世界的坍塌为镜像。近几年,还时常收到各个地方传来的噩耗——田野终究是在不断地萎缩,所有的记录都萦绕着抢救的回声。

这个系列终于告一段落,我得以舒一口气,朝过去的两年挥一挥手。在放下这根给自己吊在眼前的胡萝卜之后,不免又要陷入新的迷茫与彷徨。接下来如何?首先大概率不会再有类似的专题:一方面以行政区划为限定本就是画地为牢,如此粗暴的手段怎么可能“显影”出历史风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因个人条件限制,已经不能(也没有必要)在某一个区域做地毯式的踏查。再者,想做什么、有能力做什么、条件允许做什么,这三者彷佛各自漂浮在不同的轨道上,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抑或,不需要那么紧张,抓住眼前的一点喘息的时间和空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罗源风物 | 石砌石雕

罗源多石,也多用石。山地建房安家,护坡挡土是稳固宅基的头等大事,因此山地村落中常能见到一人多甚至数人高的靠山石墙,这些石墙通常也作为建筑墙体的基础。石墙的材料、形式、砌法多样,可采用不假雕琢的毛石,也可使用錾凿规整的方石,砌筑方式既可以做到严丝合缝,也可以朴拙如浑然天成,甚至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的石材搭配出节奏感和韵律美。砌什么样的石墙,因地、因事、因人而异,质朴与精巧皆丰俭由人。

在石雕方面,罗源一般用本地储量丰富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为主要材料,若要做更精细而耐久的雕刻,则选取纹理更细腻、硬度更高的青石(辉绿岩),如本系列前文写到的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就都是青石材质。此外,罗源早期佛教兴盛,留下了不少石雕佛坛,也展现了罗源石雕的悠久历史。

石墙

石雕

各式石踏跺
石雕楹联
宋代石像生

罗源风物 | 藻井

藻井作为一种特殊的天花,指向上凸起呈现穹窿状的结构。早期的藻井以大木作实现,凸显空间的秩序和等级,例如陈太尉宫宋构部分和罗源天后宫可以归为此类;到了明清以后,藻井趋向于装饰,与建筑结构分离,用材逐渐缩小,甚至可以直接以绘有彩画的木板制成。

在罗源的传统聚落中,具有信仰、礼仪、祭祀等功能的建筑——也就是寺庙、宫庙和祠堂,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位置。这些建筑常通过在大殿或戏台中设置藻井,营造更加崇高而庄严的精神空间。藻井的形式通常由正方形过渡至八角形,或再转为圆形,部分还会采用如意斗栱或螺旋藻井,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本文在前文介绍的藻井实例之外,进一步罗列和展示罗源境内其他丰富的藻井实例,全面呈现其多样性与文化内涵。

皇万宫大殿藻井
云梯宫大殿藻井
福溪宫大殿藻井
上宅坑里宫大殿藻井
马洋宫大殿藻井
凤坂宫戏台藻井
沙坂新福宫戏台藻井
九溪宫戏台藻井
庆田寺大殿藻井(天花)

罗源风物 | 轩架与瓜棱短柱

闽东民居的主座大厅前部通常设有走廊,称为“游廊”,并将厅和次间官房的界面向后退一柱。游廊是民居中装饰最为精致的空间,集中了最为优质的材料和工艺,是整个建筑的规格的代表。大型民居一般采用三步架的带有覆水屋面的轩廊,其局部梁架既可以用层叠逻辑的驼峰叠斗,也可以做穿插逻辑的柱枋穿斗,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短柱(也称蜀柱、矮柱、童柱、瓜柱等),在实际建造中,两种形式有时会混用,例如在短柱之上再叠斗,兼顾了结构的装饰性和整体性。

罗源地区以清代中晚期的轩廊梁架最为精美,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使用了多瓣瓜棱的短柱,是用硕大的木料加工成中间鼓起、下端略收分、上端最细的纺锤形状,与闽南地区的“瓜筒”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瓜棱短柱

明代短柱已有清晰的棱角,似为瓜棱柱的早期雏形

其他形式的轩架

罗源风物 | 青砖空斗墙

罗源大部分地区都使用青砖作为墙身的砌筑材料。青砖采用空斗砌法,而且是全斗无眠,即全部用顺砖和丁砖,常用的小青砖规格约为235×175×28mm(实际上不同建筑用砖的公差极大),墙体厚度400~500mm,内外两面的丁砖在墙体内部上下交叠约60mm,内部一般不填充沙土等其它材料。这种空斗墙的优点在于节省材料,同时具备一定的保温隔音能力,而且青砖质地坚硬,能耐风雨,形式美观,完成之后表面无需抹灰或仅抹薄薄一层白灰。空斗墙的缺点是没有承重能力,墙体需要与内部的木结构互相独立,而且抗震、抗沉降的能力比较差。

罗源的青砖空斗墙与宁德地区的基本一致,两者的外观十分相似。但是罗源同时也会出现多种不同材料和形式的外墙。罗源南部与连江接壤的地区,使用的青砖颜色较浅,而且会与红砖混砌。在东部沿海的村落,为防潮湿的海风侵蚀,不少建筑全部用石头砌筑墙体。局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区,则会出现一些夯土墙体。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形成了以青砖空斗墙为主、同时糅杂多种墙体的罗源传统建筑风貌。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青砖烧制出来后本就有深浅不一的颜色,有时会按深浅挑选分类,或分层砌筑,或排列出“之”字形甚至回纹来,墙面远远望去好像斑马身上的条纹,极具观赏性。

由于空斗墙不能承重,而且不宜被斜置构件打破砌筑规则,所以不能像福州的建筑那样使用长条石或石板去出挑檐口。若要制作墀头,空斗墙一般用眠砖层层叠涩出挑,出挑的部分砌法与墙身不同,则用白灰加以遮盖,而且罗源常见的做法是不抹成斜面,而是就着叠涩抹出阶梯状,与福州、宁德的处理方式都有一定的区别。

满盾村卓氏民居——罗源最有代表性的一堵墙

整体墙面

叠涩出挑

一种实现出挑的砌法特例

罗源风物 | 横厝

正如本系列前文所提到的,罗源民居在三合院的基本单元之外,常常在两侧发展横厝,形成堂横式的布局。横厝一般为长屋的形式,拱卫在正厝两旁,山面朝前,屋脊与正厝的主座垂直,故名。横厝的功能灵活多样,除了居住和贮藏之外,其前端还可以设置给小家族使用的小厅堂,也可以容纳花厅、私塾、甚至绣楼等等空间,规格亦可随需而定,丰俭由人,并可通过加入厢房从而组合成独立院落,最精巧者如洋坪对面厝、卓氏旗杆厝等,已达到自成天地的水平。山区中还有一部分横厝,利用自身垂直于等高线的特点,把前部的底层架空,用于储藏、农作加工或者饲养牲畜,上部再建造两层楼房,达到视觉上三至四层的效果,体量十分宏伟。

堂横式的民居广泛分布于闽中(戴云山区)和闽东的罗源、连江等地,这类民居有时不以火墙围合或完全包裹,排列亦不追求整齐划一,形成开放、轻盈、错落的建筑风貌。不同的是,罗源一般只做一层横厝或单侧横厝,而闽中则常见多层双侧横厝,继而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

南洋蓝家大院属于典型的堂横式布局
山坡上的堂横式民居
典型横厝厅的院落空间
横厝与正厝之间以水圳相隔

罗源风物 | 山墙面排水口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以水为财,从聚落到建筑层面都有类似于锁水、聚水的讲究,最典型如江南民居中有“四水归堂”的说法,即屋面向天井汇集雨水。福州的城镇民居中厢房多为单坡屋面,大抵也可视为四水归堂。然而,乡村民居的厢房一般进深较大,有时可达五至七柱,以充分利用场地横向的空间,于是屋顶就必须采用双坡结构,有一部分的屋面雨水就会向后(即院落主座的山墙方向)落水。除了自然落水和用天沟收集雨水后从吐水口或落水管排出,罗源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做法是在山墙面开一行排水口(有时是女儿墙底部),每个排水口对应一条瓦垄,而且大都做成葫芦的形状,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由于青砖空斗墙不便于架设内天沟,而且天沟易坏,使用同样墙体的宁德地区也能见到很多类似的墙上排水口。

“七开间”主座与五柱进深的厢房,整个院落呈横向的矩形
山墙面排水口

罗源风物 | 正立面马鞍墙

马鞍墙是福州传统民居最标致性的特征之一,通常用在建筑主座两侧山墙,体量高大,惹人注目。然而在罗源,马鞍墙更常见于建筑的正立面——大门的左右两侧各做一道马鞍墙,形成殊异于福州民居的立面形象。这种立面的形成,与前文提到的“三合院的基本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马鞍墙是一种围护墙体,其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是为了贴合内部“人”字形的建筑山面。正是由于罗源三合院的前回廊较浅,屋面比较短促,两侧相对高大的厢房(书院、梓院)的山面就会与正立面的墙体相接,需要山墙保护。厢房的山墙对于整个院落来说就是正面,于是就形成了中间低两侧高的立面。这种特征广泛地存在于罗源、连江丹阳、晋安山区一带,宁德地区也有类似的立面,尽管其原因略有不同(宁德的厢房多为二层)。

洋坪村民居的立面
洋坪惜字炉厝,屋面与马鞍墙关系清晰
福州魁舆大厝连绵的山墙(已拆除)
欧厝里黄氏民居

罗源风物 | 三合院的基本单元

福州民居常见的基本院落单元是由上下两落(正座和门头房)和左右厢房(或称书院、梓院)组成,形成一个封闭而内向的四合院。罗源民居通常没有下落建筑,而是以三合院为基本单元,前方通常以一道回廊闭合院落。回廊一般较浅,有的大型民居会做三步架的轩廊,一般民居用单步廊即可,最简单的情况是连回廊都不做,仅用院墙来围合空间。回廊绝大部分不设插屏门,与绝大部分的门头房都设插屏门正好相反。如此一来,罗源民居院落的总进深大大缩减,并且厢房的开间数可以在一到三间自由调整,更加适应山坡地有限的纵深,这与门口埕有类似的肇因。同时,没有屏门让院落更加开放,内部空间与外部的山川有了更直接的联系,而门口埕的存在提供了物理的缓冲空间,不至于让整个院落过于曝露。与此相对的,在平坦地形如城关和起步一带,布置了门头房和屏门的民居比例则大大提高。

罗源欧厝里,由三座并联排布的三合院组成

罗源风物 | 门口埕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循序渐进、秩序井然,比如入户空间就用照壁、外门、内门、甬路等加以组织。闽地方言把建筑前的空地或庭院称为“埕”,既是可用作生活晾晒,也是排场的体现。罗源传统民居的大门口常常用一道“L”形的矮石墙加以围合,由于没有采访到本地的称呼,这里姑且用“门口埕”来指代。门口埕的存在,把入户的动线由纵向转为横向,一来非常适应山地纵深浅的场地条件,减少台阶的级数;二来在大门口创造出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地,不至于一出门就面对山坡;再有就是起到类似照壁的作用,对建筑的大门部分屏障,不至于一眼看透。这种门口埕尤其多见于山地民居,有的甚至形成梳篦状的交通流线。

山坡上前后排列的民居统一从一个方向进出,形成梳篦状的交通流线
一处典型的入口形式

罗源风物 | 与石为邻,以石为基

飞仙岩

正如前文诸多建筑实例所展示的,罗源的建筑遗产算得上兼容并包、盈箱累箧,多样性有余,然而侧重点稍有不足,缺乏拔萃出群的建筑类型或建筑元素。如果想要找到贯通罗源传统建筑的线索,答案可能恰恰在建筑之外。

罗源虽然滨海,但绝不是典型的滨海城市——没有浪漫的沙滩和平原,连海边都是也多为拔地而起的陡峭山岭,更不用说西部内陆的山区了。从宏观上看,罗源西接戴云山脉东北段,山脊联缀东西,丘陵迫近海岸,礁屿密布、岸线曲折,境内大部分属于构造侵蚀中山、低山和构造侵蚀丘陵地形,山体多呈笔架状或锯齿状,多陡崖绝壁、河谷深切,可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罗源山中多有裸露的基岩,由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给人的最直接感知就是:罗源多巨石

境内第二高峰飞仙岩是罗源一处登高祈福的名山,山顶基岩裸露,巨石平阔,据说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单体岩石。飞仙岩南麓就有一以山石为名的村庄——磹石村(“磹”在福州方言中音同“坛”,指巨石)。顶部有巨石的山体在罗源还有多处,如禾山、挺旗峰、高峰岩、紫霄岩等等,也都是登高的名山(石)。与巨石数量之多相应的,选择与巨石为伴的村庄、寺庙自然也不少,例如鼓角岩下的塔里洋村,小笔架山下的吉壁村,顶髻石下的黄家塆村和洪福寺,匹岩下的匹岩寺等等。

即便没有那么大的巨石,一些房屋大小的孤石、奇石也可以是立足之地的重要参照。最为著名的要数莲花山的圣水寺,寺旁有龙虎岩、笔砚石、眠鹤石等。有的村干脆以奇石为名:中房镇叠石村因村中有巨石交叠而名;西兰乡破石村因附近巨石被雷电击破而名;白塔乡石鳖村因村西有石形如无头之鳖而名。一些石头在村庄中甚至扮演了维系风水的穴位角色,例如前文提到的叠石村,就引水绕叠石而过,以利风水;中房镇林家村中散布着三块奇石,分别称为牛石、龟石、雁石;中房镇下湖村灵峰洋自然村中有一块虎石,传说能够消除虎患。

小到一座房屋,也会产生许多与石头有关的传说故事。中房镇满盾村卓氏民居的房屋中有两块大石头,名为玉玺石和神牛石。关于这两块石头有个传说:在最初建房的时候,这两块石头突然从地基里冒出来,当时卓家人试图将石头搬走不成,只好以这两块巨石为基建成了后院的护厝。后来卓家人屡次科考不中,且田地屡受水灾,卓家主人为此到山神庙祭祀,之后便梦到山神将一个玉玺和一头牛交给了自己,顿时惊醒,四处寻找,发现后院偏房里那两块巨石的形状与梦中的玉玺和牛极为相似,心中狂喜,唤来家中人,对着两块巨石祭拜。从此以后卓家儿子纷纷考取功名,田地也不再闹水灾了。围绕石头建房的故事不止罗源有,在福州最著名的例子要数长乐九头马民居——传说围绕着九块马形的岩石建造住宅,就会旺极家业,因此得名。

才翁石与白塔村,“才翁所赏树石”为北宋福建提点刑狱苏舜元所书,南宋宁德县主簿陆游曾途径此地

这些形形色色的传说之所以存在的基础,就是在千峰万壑、几乎没有多少平地的罗源山区,巨石往往是比土壤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存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定感,利用巨石建房修桥实在是最感性也最理性不过的选择,与石为邻、以石为基正是古人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年深日久,袭以成俗,巨石不仅被用作标志物和建筑的基础,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抚慰和寄托。所以,在罗源乡间,经常能够看到场地原有的巨石被完好地保留在那里,各种建筑与巨石形影相守,或干脆就直接以巨石为基。

落实到空间形态,罗源传统建筑也深受地形影响。由于建造场地经常是骑坐在山体的等高线上,大门前的台阶不便于做成直跑,而要折90度从侧面上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入口做法,本系列称之为“门口埕”。场地的进深有限,为了优先保证主座的空间,平地常见的门头房就被舍弃,代之以“浅回廊”,乡间对于屏风障景的需求本就不高,何况已有“门口埕”作为缓冲,于是在前廊便不设插屏门。场地左右的空间相对充裕,书院(梓院)就可以做得相对宽大,使用双坡屋顶高于门口回廊的屋面,导致建筑的正面成为厢房的山面,需要砌筑马鞍墙。厢房的双坡屋面向两侧排水,墙上就需要开排水口。建筑需要扩容的时候,也习惯于向两侧扩建,而且总是采用布局更加灵活的横厝的形式。这一套顺应地形、利用地形的建构逻辑,构成了罗源传统建筑的常规形态。这种形态不张扬、不引人注目,但是自成一体,井然有序。

到了现代,巨石还以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回报了与石为邻的罗源人——提供经济来源。资料表明,罗源县拥有丰富的花岗岩矿产资源,花岗岩可采量达2亿立方米,位居全省首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材业一度成为罗源的支柱产业,2009年石材产业的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尽管2010年以后罗源陆续关闭了所有的采石场和加工厂,但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开采,一些原本“与石为邻”的村落现在变成了“与废弃矿坑为邻”。现在,每到罗源山间的青山绿水中,抬头时总躲不开或挂在山腰、或嵌在山顶的白晃晃的采石断面,实在叫人扼腕。

罗源风物 | 仓前未婚节孝坊

仓前未婚节孝坊位于飞竹镇仓前村守善自然村南200米,立在进村的古道中间。清嘉庆年间,村民阮承欢未婚妻叶雪娥,年二十未婚而夫丧,上门守节。叶氏五十岁(1836年)时,闽浙总督题请旌表,奉诏建坊。按照《钦定大清会典》的规定,“节妇自年三十至五十或年逾四十而殁守节己阅十五年以上者”,可以题请旌表,由官府赐银三十两,在乡里建坊。

仓前未婚节孝坊为石构四柱三间,双面雕刻,全部用青石,材料上佳。明间两柱刻楷书柱联:“夫殁姑存,二十未婚完節孝;朝褒坊表,五旬捧詔耀門閭”。次间两柱刻联:“守一寸貞心,冰霜比潔;完百年名節,日月同輝”。各柱前后均有夹柱石,阑额高浮雕双狮戏球、菊莲梅等图案。石匾刻“未婚節孝”,其上有圆雕竖匾写有“聖旨”,此外还有刘海戏金蟾、东方朔偷桃等雕刻。仓前未婚节孝坊是罗源工艺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座牌坊,1986年被列入罗源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婚节孝坊南面
古道与未婚节孝坊

罗源风物 | 厚富双牌坊

厚富村口有两座牌坊,分别是李氏烈女坊和陈氏节孝坊。古时牌坊的位置是从罗源县城方向进入厚富的路口,牌坊树立在此正是进村的标志,也是对本村礼教发达的彰显。

李氏烈女坊又称义烈可嘉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旌表儒士朱元久未婚妻李氏淑玉殉夫而建。坊坐西向东,石构四柱三间,双面雕刻,古道从坊下穿过。坊宽5.4米,高5.6米,青石匾额刻“義烈可嘉”等字;正面边柱刻联:“玉骨猶香黄壤土,芳魂常在碧瑶宫”;背面边柱刻联:“烈出芳闺高未字,義芝風耦振弘綱”;正、背面中柱刻联“義胆剛腸正氣壮乾坤景色,綸褒史誌今名同雲漢昭囬”。

陈氏节孝坊又称节孝可风坊,位于李氏烈女坊西,侧立于古道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儒士朱登发妻陈氏而建。坊坐西北向东南,石构四柱三间,单面雕刻。坊宽5.32米,高4.3米,匾额刻“節孝可風”,边柱刻联“彤管揚徽光史册,芳聲足式壮乾坤”;中柱刻联“臺築懷清數十載孀閨不踰,饋遗致潔廿八年婦道無虧”。

1986年两座牌坊同时被列入罗源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牌坊位于村口古道上
厚富双牌坊与临水宫
李氏烈女坊
陈氏节孝坊

罗源风物 | 大获敬惜字纸塔

受儒家文化影响,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不能随意丢弃践踏、糊窗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应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字纸炉便应运而生。有的地方将字纸炉建成塔或亭的形式,也称惜字塔或敬字亭等。

大获敬惜字纸塔位于松山镇大获村一祠堂外,清同治四年(1865年)造,坐南向北,四方形三层,大小逐层收分,形如楼阁式塔。第一层为基座,花岗岩造,早期的束腰部分被拉长,形如塔的首层。二三层为炉身(塔身),辉绿岩造,有石雕塔檐。二层正面开炉门,门额浮雕卷书上刻“敬惜字紙”,左右楹联:“敬先賢先聖,焚一字一功”,两侧有落款“同治四年乙丑花月穀旦姚造”。左右侧面刻有“拾来珍比千金鑑,化去同祭萬家烟’”草书诗联。三层三面浅浮雕门扉。塔顶圆雕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被认为能主宰文运,脚踩鳌头象征中第。焚烧字纸形成的烟气能贯通二三层炉身,从鳌嘴中排出。

大获敬惜字纸塔惜字炉保存完好,装饰繁复,雕刻生动,是福州境内最精美的一座惜字炉,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敬惜字纸塔与祠堂
敬惜字纸塔全景

罗源风物 | 护国小塔

护国小塔位于起步镇护国村护国桥南端西侧,始建年代无考,清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重建,后毁于水,1980年从溪中拾得构件重建。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实心石塔,残高5.26米,其中须弥座不完整仅存束腰,各面浮雕花草、动物等图案,为宋式风格。各层每面都有壶(壸)门佛龛,中浮雕佛像,共56尊,已经高度风化。各层塔身与塔檐用整块花岗岩石雕刻,塔檐出挑不远,翼角有悬挂铃铛的孔洞。

在护国桥北侧,立有一块《护国重修桥路亭塔碑记》,记载了清咸丰五年重修护国桥及桥头的亭和塔的经过,并明确指出此地“前達溫州,後通福郡,凡冠蓋所必經”。

护国小塔及《护国重修桥路亭塔碑记》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护国小塔与护国桥
护国小塔全景
护国桥北桥头的碑记

罗源风物 | 巽峰塔

巽峰塔位于罗源县城关城郊莲花山主峰左侧小莲花山顶,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县令吴文英等募缘建造,因位列东南,故名巽峰,是为文笔塔。清康熙八年(1669年),邑人游侣开捐资移建于今址(原址不详)。

塔为仿楼阁式实心石塔,八角七层,通体用花岗岩,总高19.34米。塔基须弥座高1.1米,围大20米,束腰石分别浮雕牡丹、狮子等纹饰图案。底层高1.9米,西北面开一门(已封堵),旁立青石雕天王像两尊(残存一尊),塔门左侧柱上刻有“康熙己酉嵗(1669年)一陽毂旦鼎建”。各面正中设佛龛,置青石雕刻罗汉诸佛坐像,神态各异,衣饰褶皱鲜明,原有56尊,今仅存4尊。每层平面交角处镶以圆柱,柱上刻文为风雨剥蚀,多不可辨。柱头置栌斗,斗上叠涩出跳两层,做出仿木偷心华栱状。

巽峰塔比例浑厚匀称,出檐短小,带有比较明显的明代晚期石塔风格,与福州马尾、福清的几座明代石塔可以相互比较。1980年10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重修。

巽峰塔与罗源县

罗源风物 | 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原罗源县城中心,地名即为塔兜。据县志记载,万寿塔“镇县中以治四明毒火”,始建于唐,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建,“耸峙冲衢,巍然为城市之镇”,说明此塔为罗源的风水塔,盘踞要津,至关重要。此后屡毁屡建,弘治十年(1497年)竖亭以翼之;嘉靖己亥(1539年)亭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遭火灾,亭塔俱烬;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并增加塔高,新建亭子祀观音于其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罗源知县保兆炳倡捐重建塔亭,并作《募缘引》,说建塔亭的目的是以期“古迹可以长留不朽”,“亦以‘万寿’名亭”,又称观音亭。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僧证亮移观音亭于莲花山麓榕树下,文革中毁。

万寿塔在明清时被列为凤城八景之一,称“市心佛塔”,有诗赞曰:“宝塔矗嶙峋,镇兹来往路。欲醒世间人,横著慈航渡。”明邑人林元铸为“凤城八景”写诗序,曰:“闲登市心之塔,俯视行旅往来,日不知几万众?而阖邑圜阓了然目中。”说明万寿塔在清康熙火毁之前是一座能够登临的塔。

万寿塔为八角形仿楼阁式石构,塔身、塔檐分别用花岗岩和青石交错垒砌,别具一格。塔高十三层,直径逐层收分,高度逐层递减,总高13米,比例之修长,为省内少有。一层西向开一门,门上书卷状青石匾额书“萬寿塔”三字,一层塔檐浮雕出瓦当、滴水及蝙蝠翘角,二层塔檐则雕如意头。第三层东南、西北开有壶门,四层西南开一壶门,二层和五层以上无门窗。十层以下每层塔身各面浮雕佛像。塔刹为青石雕刻,覆盖铜箔,形如覆钵,顶尖而长。原来壶门边立青石天王像二尊,一尊被盗,一尊被深埋于地下,后出土现收藏于县博物馆。

1980年10月万寿塔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罗源建街心公园时,原拟名“万寿公园”,移塔于公园中心,后因万寿塔为文物保护单位,遂留古塔于路边人行道上,方成今貌。

万寿塔全景
清晨的万寿塔
万寿塔一层正面开门并有匾额题名
万寿塔护塔石将军(拍摄于罗源博物馆)

罗源风物 | 鉴江坦桥

鉴江坦桥位于鉴江镇铁香炉村村西向2公里,三十六曲岭下一急弯处。俗称险桥,顾名思义,地处幽壑,岩壁高险,乱石穿空,溪水湍急,瀑布轰鸣,下有深潭,“传有神龙在焉”。桥面仅由三根长石板飞架于陡岸,不设护栏,行走其上,惊心动魄。1976年修筑公路时巨石滚落,砸断两根桥板,只剩孤零零一根石板,更叫人不敢通行。

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险桥“在鉴江石笏,明嘉靖丙午(1546年)造,后圮”。清乾隆年间,罗源知县马淮自罗源湾狮岐乘船前往鉴江,遇“波涛汹涌,骇目惊心”,返程时走石笏岭,经险桥,见桥下水深莫测,“望之惴然,乃扶掖而过”。询之土人,曰:“此俗所谓‘险桥’也,建自前明嘉靖丙午,阅年二百余矣。向冲于山水,梁坏其一。今二梁亦将就圮,修之则工费浩繁,且无董其事者。行者甚病!”次年,乡贡吴士魁倡议重修,增加一梁及护栏,以利行者,知县马淮闻之捐出捐出薪俸,撰文并立《重修险桥碑记》以纪其功,并特意改其名为“坦桥”,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今《重修险桥碑记》立于鉴江集福亭内。

坦桥及《重修险桥碑记》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坦桥所处的三十六曲岭地形
坦桥下的深潭
坦桥桥面只剩一条石梁
坦桥与溪水、巨石
坦桥乘高居险
坦桥一端以天然石壁为台,另一端桥台以层层条石叠涩出挑
重修险桥碑记

罗源风物 | 白塔尖山桥

白塔尖山桥位于白塔乡白塔村尖山自然村,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建,是罗源县至西兰乡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尖山桥为两墩三孔石平梁桥,长18.22米,宽2.53米,东南到西北走向,跨桥头溪,桥礅为船形,两头都做出分水尖,桥面两边用大石梁作为主梁,中间垂直铺设短石板,原桥面刻有字迹,2009年村民在桥面上盖水泥路面并修建桥栏杆。西北桥头有尖山亭,双坡硬山顶,以山面马鞍墙朝向古道布置,古道从山墙正中穿过,亭内祀玄天上帝。亭外有桥碑一通,字迹漫灭,可辨出“道光戊申年”等字。白塔尖山桥集桥、亭、庙于一体,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尖山桥全景
尖山桥北桥头有尖山亭
尖山桥与尖山亭
尖山亭内景
尖山桥桥底可见桥面结构

漳州宋代仙亭——福建最强无保户?

漳州云洞岩有一宋代石亭,名曰“仙亭”,因历史悠久、环境清幽、典故传奇,被漳州当地媒体称为“漳州第一古亭”[1]。仙亭为一方亭,四柱、歇山顶、全石构仿木,保留了许多宋代木构建筑特征,为罕见的早期建筑实例。仙亭目前还未被公布为文物,亦未被学界、社会充分认知,其价值有待发掘。

仙亭远眺

今之以“云洞岩风景名胜区”而称者,位于漳州市东郊,其主峰海拔220多米,扼守立于九龙江之北,以岩峰耸立、怪石嶙峋、洞壑迭出而久负盛名,自古为漳州胜景。据(清乾隆)《龙溪县志》记载,山南有一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时云自洞出,将晴时则云归洞内,故名“云洞岩”。云洞岩所处的山岭古名鹤鸣山,传隋开皇年间,有潜翁者隐居山中养鹤,乡人时闻鹤鸣,故名。自唐代以来,闽粤古驿道绕鹤鸣山之北向西折进漳州平原,故此地自古为漳州之东大门。明正德、嘉靖间,大儒蔡烈曾在此隐居读书,死后葬于云洞旁,因此云洞名气大增,至清末民国时期,“云洞岩逐渐取代鹤鸣山,成为山的名称”[2]

仙亭岩原为一巨石,被称为棋盘石,位于鹤鸣山之阴(北坡)“得朋”石附近,据(明嘉靖)《龙溪县志》记载,“(鹤鸣山)有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后仙亭岩多指岩寺,位于棋盘石东北百米余,殿宇早圮,今仅存宋代石柱、佛台须弥座。

1、平面

仙亭立于鹤鸣山北坡棋盘石上,坐南朝北偏东。平面接近正方形,面阔约2835毫米,进深约2850毫米,四根石柱方形讹角,大小略有参差,长宽均在400毫米左右,无柱础,石柱上下略有收分约40毫米,柱顶雕刻出方形栌斗。仙亭地面已被大幅扰动,石板散落,现有地面应低于原标高,台基边缘距方柱表面约550毫米。后两柱间有一石台,或为神台,已歪闪坍塌。右(东)两柱间有长石凳,以贴靠在石柱内侧的方石立之;右侧无石凳。亭内现有数块毛石,摆成桌椅状,供游人休憩。

2、梁架

仙亭前后两石柱栌斗上各横一根阑额,前后阑额截面相当、接近方形,阑额过栌斗向侧面出挑,两端收杀作栱状并刻出小斗,阑额看面隐刻出方斗,有四大斗两小斗,斗上承梁栿、斗栱,阑额下皮刻出起䫜线框,框内未见题记。

位于原柱头缝上的梁架因收山需要,左右各向内平移约680毫米,下文暂且称为“左缝”、“右缝”。四椽栿落于阑额隐刻大斗处,共四根,两端与阑额同样收杀作出栱状并刻出小斗,小斗上托扁作檐槫。左右缝四椽栿下皮有起䫜线框及题记(见下文),其上置驼峰,驼峰式样接近宋《营造法式》中的“两辨(瓣?)驼峰”,驼峰上一体刻出方斗,其上再承平梁,平梁两端置扁作上平槫,平梁正中立蜀柱并刻方斗托圆作脊槫,脊槫下刻起䫜线框(未见题记)。左右逢梁架整体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中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高度相似。

柱头缝四椽栿下皮刻蝉肚绰幕方和起䫜线框(未见题记),其上置方大斗,以承扁作下平槫和山面平槫。

阑额两端隐刻的小斗上各置一横栱(平行于山面),横栱两端隐刻出小斗,从山面看形如“一斗二升”,其上承山面扁作檐槫。四面檐槫截面相当,水平高度一致。

角梁尾抵于左右缝平梁端头,中部支于柱头缝方斗之上、下平槫与山面平槫之间,下端落在山面一斗二升之上、出于檐槫之间。角梁呈长喇叭形,头部向回卷杀,其上雕刻出上翘的子角梁,整体形似蟹钳,该做法常见于福建沿海的宋、元、明代的仿木石塔中。

3、屋顶

仙亭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同样以石仿木(瓦)。首先以长条状石板铺在槫之上,每一条石板即为一垄底瓦,前后檐屋面在上平槫处分为两段,上段坡度更更大,做出举折。山面石板顶端搭在左右缝梁架平梁之上。每条石板在檐口处鏨出下凹曲线,作板瓦底瓦状。每两条石板间铺圆柱状石条,是为筒瓦,石条在檐口处做一完整的圆形扣在石板上,是为瓦当。正脊、垂脊、戗脊亦用圆形石条铺设。正脊两端做鱼尾鸱吻,鱼尾鸱吻常见于福建宋元建筑之上,为典型早期式样,实例有福州龙瑞寺大雄宝殿须弥座束腰浮雕(唐宋)、同安太师桥石桥亭(公元963年,已不存)、永泰方广岩观音石龛(宋)、顺昌宝山寺大殿(元)等。翼角屋面缓缓向外、向上伸出,曲线平缓,戗脊脊端略微起翘。

4、题记和摩崖石刻

左右缝四椽栿下皮有题记:“檀越通守顏公恭人陳氏同登仙界,朝天庵主紹仁造仙棋盤石亭伏冀”。

棋盘石下有一天然石洞,相传宋僧从谦在此苦行。北侧洞门旁石壁上题有“師謙洞”三字,并落有“功德主通引官行首劉植大宋慶曆六季丙戌𡻕二月初一日開喦沙門從謙[3]

方志中记载仙亭为刘植所建,但未记载具体时间,也未见刘植生平。此处摩崖为仙亭的建造时间提供了关键参考,即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左右。

四椽栿题记中出现两个关键人物——颜公和朝天庵主绍仁。后者亦未能查得,只知朝天庵位于虎渡桥(江东桥)附近。前者颜公则很容易联想到方志中记载的仙亭岩寺的创建者——颜颐仲。据《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3·宝学颜尚书神道碑》记载,颜颐仲生于宋淳熙戊申(1188年),殁于景定壬戌(1262年),官至吏部尚书,淑人赵氏,先十九年卒。官职、夫人情况与题记有所出入。但遍查方志,未能找到颜姓通守。所谓“颜公”亦有可能是与刘植同时期的官员。此处存疑待考。

综合方志、摩崖石刻和建筑本体来看,仙亭应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左右,有一定可能在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后重建。

若以公元1046年为基准,仙亭将会创下多个“最早”:福建现存最早的石仿木结构建筑;福建早期单开间建筑中的最早案例,并有意图明确的收山设计;用一根石构件模仿出角梁(下昂)和子角梁整体形象(也就是“蟹钳”)的最早案例;方形讹角石柱的福建最早案例;福建现存实物中鱼尾鸱吻的最早案例;蝉肚绰幕方在福建的最早形象……

即使按照南宋建筑来看,仙亭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早期石仿木建筑实例,表现出融合了石构与木构建造逻辑的中间形态。仙亭自下而上,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垒叠的建构逻辑。以梁架关系为例,如果完全模仿木构建筑,阑额应当位于两柱头间——这也是后世大多数仿木石构建筑的做法,而仙亭却将阑额上移至栌斗之上,避免了在石材上开榫卯节点,巧妙地用隐刻斗的方式置换掉了木构建筑中的柱头铺作层,其上的梁栿则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安置,所以从立面上看,阑额、梁栿、檐槫呈现出清晰的水平分层。整个仙亭虽然在特定的构建上模仿木构的形象,却在构造上极力避免木构的“穿”和“插”,代之以符合石材本身特性的堆砌和层层出挑的结构逻辑——正如我们在五代的福州乌塔上看到的叠涩出檐一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屋顶做法上,仙亭却表现出过于追求逼真模仿的“不成熟”: 将筒瓦和底瓦分别用石材表达,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过多的缝隙,一到下雨必然处处漏水(梁架上确有大量雨水污渍);在福建其他的石仿木建筑中再无类似做法,而是尽量采用大面积的石板,以错缝拼接,瓦垄的形象则是以浮雕的方式出现在屋面上。

总之,仙亭在早期大木作、福建石构技术、仿木构建筑等多个角度,都还有很深厚的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按常理来讲,这么一座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宋代仙亭,早该是文物了吧,而且应该是高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现实未必。

云洞岩号称“闽南第一碑林”[4],留有五代至于清代石刻203处,“云洞岩摩崖石刻”早在1985年就被公布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石刻及造像。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云洞岩摩崖石刻”的文物本体并不包含仙亭。而在《福建省志·文物志》中,也同样未提及仙亭。

在仙亭附近还有一处三普文物(即“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龙池仙亭岩旧址”,仅包含寺庙内的石柱、石水槽、摩崖石刻等,也不包括仙亭,而且从仙亭岩寺到仙亭甚至没有路径直达,而必须登至山顶再下行折至。

那么应该可以确信,这座宋代仙亭真的没有被“公布”为文物过。

相比之下,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有一座石亭,名为“金山飞亭”,体量与漳州仙亭相当,屋面已无存,也无明确文字佐证。金山飞亭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被认定为宋代遗构,很快便在2011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残构石亭尚且如此,两地的文保力度更加判若云泥。

不过,没有文物身份也不是没有好处——现场确实没有(随处可见的)丑陋的文物牌子大煞风景了。


参考文献

[1] 龙文融媒. 漳州第一古亭「仙亭」[EB/OL]. (2016-07-19). https://mp.weixin.qq.com/s/IY-Mt3TSSme60EuqgenCrA.
[2] 江阎. 云洞[EB/OL]. (2021-07-03). https://mp.weixin.qq.com/s/fcc2bAlr-sXMd1y-KodMmg.
[3] 田丰 图/文. 云洞深处有仙迹[EB/OL]. (2018-04-28). https://mp.weixin.qq.com/s/e4U3-Er9C21dD7Bqqnzd5A.
[4]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福建省志 建设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2.08, 177页.


附录

颜颐仲生平:
颜颐仲(一一八八——一二六二),字景正,号员峤,龙溪(今福建漳州)人。以荫补宁化尉,历西安令、通判临安府、两浙运判、户部郎兼知临安府。嘉熙改元除广西转运判官、太府卿、司农卿。四年兼权户部侍郎。淳祐改元除浙东提刑,历知泉州,兼福建提刑,知庆元府,兵部、刑部尚书。宝祐元年(1253年)擢吏部尚书,以宝章阁学士提举玉隆万寿观。景定三年卒,年七十五。见《宝学颜尚书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三)。
来源:《全宋文·卷七六六二》

云洞岩摩崖石刻简介:
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蔡坂村鹤鸣山。有五代至清代摩崖题刻共203段(其中五代1段、宋代7段、元代1段、明代125段、清代69段),分别镌刻于鹤室、月峡、仙人迹、石室清隐、云深处、石巢、瑶台、仙梁、风动石、溪山第一、万石庄、渡云桥、霞窝、寒泉、一川风月、得朋等胜景。年代最早者是唐末五代“许碏寻偃月子至此”题刻。宋代朱熹出守漳州,亦留下“溪山第一”、“石室清隐”和五绝诗“霞窝”等题刻。明刻居多,较著名者有丰熙、周瑛、陆完、周宣、蔡文等人题诗或题刻;清乾隆漳州镇总兵马负书题刻有多处。行、草、楷、篆、隶俱全。其中丰熙的书法尤为奇丽,其墨迹多件被选入清代《三希堂帖》。故云岩洞有“闽南碑林”之誉。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福建省志·文物志》(2002年)
〔蓝田镇蔡榜村东北1公里·五代、宋、明、清·省文物保护单位〕海拔225多米,原名石壁山,隋开皇年间(581~600)隐士潜翁者修炼于此,养鹤其中,鹤呜山巅,故又名“鹤鸣山”。《龙溪县志》记载:“山之阳有云洞,天将雨则云出,霁则云归,又名云洞岩。”
云洞岩怪石嶙峋,崖刻如林。从五代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各代诗、文、联记等石刻203处。其中五代1处,宋代7处,元代1处,明代25处,清代69处,分布在海拔200~225米的花岗岩巨石上和天然洞穴中。如五代怪道人许醋的“许醋寻偃月子至此”,南宋朱熹的“溪山第一”“石宝清隐”,明丰熙的“鹤峰山云洞游记”,林达的“鹤峰山云洞续记”和明代四川参政周瑛“云洞”,郡守张鹏的“寒泉”。还有王慎中、蔡文、韩擢黄道周、林魁、刘天授、吴仕典、沈锐、陈常夏、马负等文人学者题刻。书体有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奇草等。其中墨迹多处被清代选人《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字最大者,为峰顶绝壁上的“搔首”,字长2米、宽2米。字最多的,为《鹤峰山云洞游记》,有1000余字。岩上还刻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洪水水位题记。
来源:《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2007年)

罗源风物 | 黄认桥

黄认桥位于罗源洪洋乡王认村西南,文物登记为“王认桥”。《福州府志乾隆本》有记载写作“黄认桥”,也有旧志作“皇认桥”,村名亦有三种写法。据《罗源县地名录》,该地因村中有黄、认两姓而得名“黄认”,其余两者当为讹变。桥为宋绍兴三年(1133年)建,为两墩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跨黄认溪,总长22米,桥面宽3.7米。桥墩建于溪中巨石之上,两头做分水尖,墩帽叠涩出挑架石梁,两墩略高于两侧桥堍,使桥呈弓形。桥面由五根巨大的石梁平排铺就,两侧有桥栏,桥栏上有团窠等宋式浮雕,一石栏上刻有“弟子陈果舍钱造桥梁一条,乞保平安”题记。黄认桥是罗源保存较好的宋代石桥,体现了宋桥大跨大材的雄浑气势,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黄认桥
黄认桥桥洞
黄认桥桥面
栏板团窠中浮雕各式的狮子

罗源风物 | 小获福寿桥

宋代福建沿海兴造桥,而且多大型石梁桥。福寿桥——罗源现存最长的古桥——就是一座典型的宋代石梁桥。福寿桥为四墩五孔石梁桥,长约40米,桥墩两头做分水间,桥墩上叠涩出挑两层,托石梁每根长达8米、厚0.45米,桥面设护栏,望柱方形讹角,栏板内浮雕团窠为典型宋代式样。整座福寿桥用材巨硕,造型雄厚,宋风浓郁。桥北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碑一通。

现状的福寿桥远比理想中复杂得多。民国二十三年(1934),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桥栏冲倒,后来村民在福寿桥南侧不远新建一座四墩五孔的简支石梁桥,将被冲倒的桥栏挪作新桥的桥梁。1960年代,福寿桥南侧河道由于冲刷变宽,小获大队在新的河床上简单续建了两墩三孔,与原福寿桥相接,总长达63米,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

福寿桥于2001年12月17日被列为罗源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寿桥侧视
福寿桥桥面
福寿桥侧视
福寿桥桥面栏板望柱
桥头的重修碑

罗源风物 | 霍口久安桥

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霍口村南,形如虾蛄,俗称“虾蛄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跨约10.45米,为罗源境内石砌工艺最精、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桥东侧栏板内侧正中镌“久安橋”三字。桥头原有青石碑六面,现存一面,刻缘起、缘者及助缘者姓名和金额,从中可知久安桥是为来往福州的交通而建。

霍口久安桥于2001年12月列入罗源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霍口久安桥(2017 年老照片)
霍口久安桥现状

罗源风物 | 岭兜转水桥和亭

岭兜转水桥位于中房镇岭兜村水尾,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为一座双孔石梁桥,长12.2米,宽2米,南北走向,桥面用三根石梁并排组成,每根石梁桥厚0.4米,石梁上有题刻“女弟子阮十七娘 周五娘 髙景各捨钱三贯造梁三條”、“杨遵与弟矜首捨钱三贯造梁一條”、“募衆□造石橋一所匠人陈□”、”缘首陳华楊盛陳□陳声楊道李钦元丰七年下元甲子八月癸酉朔题”等。桥南现有一段石堤引桥。

桥北接一亭,曰转水亭,既是路亭也是庙亭。转水亭整体用双坡悬山顶,其下用复水屋面划分为前后两部分空间:前为廊,庇护古道,向石桥迎出一间;后为庙,幽闭以门,内祀陈靖姑。前廊内主梁(檩)下皮有墨书题记:“峕大明嘉靖肆拾伍年(1565年)丙寅嵗□□吉旦重新鼎建”,证明转水亭为珍贵的明中期木构,而非目前登记在案的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造(当时只是重修),这条题记直至2018年维修前都清晰可辨。此外还有一处题记:“福清縣光賢里都郭□□斯覺喜捨銀伍錢正祈昌後嗣”。

转水桥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桥西河岸边一株乌桕,稍稍倚向转水桥和亭,刚好与屋檐的一角错落参差,人造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而乌桕到秋天染于红,到冬季落于风,阴晴不同,光影变化,恰是一幅生生不息的四时之景。

岭兜转水桥和亭
转水桥和亭屋面俯视
经典桥、亭、树、村落一体的乡土景观
前廊内主梁(檩)下皮明代墨书题记(2017 年老照片)

罗源风物 | 燕窝里​陈氏大厝

陈氏大厝位于碧里乡燕窝里一处山坡上,清代建筑,背倚青山,坐西北朝东南,由两兄弟共同建造,因而形成两座大厝并排的格局。虽地处山地,但陈氏大厝前拥有极为宽阔的院埕,周以围墙,朝东开一大门,自成天地,足见陈氏在当地的实力。两座大厝形制基本相同,均由上下两落组成,五开间硬山顶,两侧做马鞍墙。但是左侧大厝建筑略高于右侧,一方面是地形因素,另一方面左侧为兄长的住宅。陈氏大厝经过陈氏后代不断维护,至今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爱吾庐,惬幽居”的山居情怀。

燕窝里陈氏大厝现为罗源县历史建筑。

陈氏大厝依山而建,但又开辟了极大的一块院埕

罗源风物 | 中房陈必健故居

陈必健故居位于中房镇乾溪自然村,厝主陈必健为当地秀才,生平不详。故居坐西北朝东南,北距离陈太尉宫仅100多米,建筑本体由主落及一侧落组成(右侧横厝大部分已毁),后部、左边两面倚靠山体,前有宽大的院埕。主落就是常见一进大厝的格局,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出游廊三间,整体建造工艺比较精细。侧落从外部看仿佛常见的横厝厅,但内部别有洞天。侧落大门几乎与正落一样郑重,进门为一四面闭合的窄巷,巷子里有一条狭长的天井。最妙之处在于,从空间角度看,窄巷是两院落之间的转换空间;从建筑的角度看,窄巷是一条复廊的外廊,跨过外廊则是侧落的天井回廊。侧落的主座和厢房都是二层,空间更趋于内向和私密,仿佛是把多进式院民居的后部院落搬到了左侧,再旋转了九十度,朝向主落的山墙。类似布局的民居在罗源还有几处,其中陈必健故居的转换空间处理得最为巧妙,一转一折,一收一放之间,似有园林之感。

中房陈必健故居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罗源风物 | 城关北大路 41 号民居

北大路41号原是镶嵌在罗源县北门内街巷里的一座小巧玲珑但又内有乾坤的民居,它的平面不规则,剖面也不规则。建筑坐北朝南,东面临巷开大门,大门边上让出一方地给巷子里的公井,井曰“北门仁寿井”。建筑为并排两座院落,都是两层,但西边一座看似三层,原来地处坡地,依山就势建造出错层,两座的厢房叠压在一起形成三层,正对着入口,造成“进门见山”撼人效果。

北大路41号的另一大特色在于,东边的院落为传统穿斗式建筑,三间七柱穿斗式结构;西边一座则是西式小洋楼,三角架配四坡屋顶。立面上既有传统的马鞍墙塑,也有近代的屋顶直接出檐;装修中既有中式的轩顶和灰塑,也不乏西式的圆拱、尖拱门窗,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该建筑是罗源县城内罕见的带有西式风格的民居,本身也是处理复杂场地条件的优秀建筑案例,可谓此中别有天地。

北大路41号现作为罗源县“文艺家之家”使用,也是罗源县历史建筑。

北大路 41 号西南面墙体
北大路 41 号西南面墙体修缮前

罗源风物 | 北山于氏祖厝

于氏祖厝位于松山镇北山村,建于清末,由一正厝及一横厝花厅组成。正厝坐东南朝西北,共一进,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出游廊三间,前檐用扛梁减明间两根檐柱,下落门厅亦用弓背形的扛梁承托连拱弯枋、一斗三升。左侧横厝共有并排两座,为三合院形式,一座三开间一座五开间,均与正厝垂直,大厅朝向东北、面对正厝的山墙,各座横厝与正厝间均有小门相通。

单看于氏祖厝的平面格局,不过是一座异形平面的小型民居,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整个建筑的装饰部分,尤其是灰塑彩绘。横厝第一座的大门内外均有门罩,外门额灰塑彩绘太狮少狮图,内门额灰塑彩绘“受天禄”三个花篆字。横厝第二座以正厝的山墙为照壁,以乌烟灰为背景色、壳灰为前景色,塑出一个夔龙卷草的“福”字圆形,周边环绕着四只云纹蝙蝠,两侧还有古琴式样盈联“题以明珠能照夜,拾其香草自生春”。更不用说墀头、墙帽、截水脊等部位,灰塑装饰相较一般大厝更是锦上添花。整座建筑中灰塑之精美和完整,不仅是罗源,在整个福州来说都鲜有其比。此外,建筑中的木雕、石雕也相当可观。

北山于氏祖厝目前为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正厝山墙山水头
各处造型装饰

罗源风物 | 梅花陈氏祖厝

梅花村陈氏祖厝位于罗源湾北岸、碧里乡梅花村62号。从建筑本身来看,陈氏祖厝只是一座平平无奇的一进合院的清代民居,从规模、用材、装饰等各方面看,都不至于列入本书。但是如果从外部环境来看,那陈氏祖厝确有独到之处。建筑坐北朝南,斜坐在山坡上,大门的左侧退出一个方块,给左侧的民居让出台阶和大门的空间;建筑主座大厅的后面有两层,二层有一条长长的内廊,走到尽头从左面出来正好是地面;右侧的外墙做成一道内凹的弧线,应该是随顺原来巷道的曲线。简而言之,陈氏祖厝的复杂轮廓正是综合了地形高差和村落肌理,因地制宜地处理场地关系的结果。

很可惜,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陈氏祖厝最有价值的部分已经大打折扣。2017年梅花村全村搬迁,陈氏祖厝成了全村唯一被保留的传统民居,西侧20米处还保留了石梁桥名为“梅花桥”。陈氏祖厝现无保护身份。

罗源风物 | 桂林郑氏祖厝

郑氏祖厝位于起步镇桂林村,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前后两进,当地称郑厝里。大门朝西设置,有门阙、门楼,进门后为外院,向右折过内大门才至一进。一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出游廊,典型富庶人家的大厅。一二进之间有火墙相隔,二进主座为一二层楼,明间上下各有一厅,二层前廊做美人靠,整个二进环境清幽,建筑装饰华丽异常,不似一般民居后座,而更接近花厅。主座左侧还有一处横厝,现已荒废。

桂林郑氏祖厝经过郑氏后人重修,现作为村中的老人院和文化服务中心使用,平常熙熙攘攘、生气蓬勃,是一处老建筑活用的典型案例。

桂林郑氏祖厝现为历史建筑。

郑氏祖厝一进主座

罗源风物 | 潮格三策堂

三策堂位于起步镇潮格村,是村中最精美、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厝。建筑仅一进,周以火墙,平面格局与一般大厝无异;大门上做门罩,并以垂花、弓梁、卷棚等装饰,门罩上还有灰塑,一看便知绝非等闲。内部亦是如此,轩架、截水、太师壁、灯梁等等,三策堂并不比别的民居多出什么构件,但每一样都精工细作,连缀起来琳琅满目,叫人眼花缭乱。

其实潮格村不止一处三策堂。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应武帝之咨询,作对贤良策,后人谓之天人三策,并以“三策”作为董氏的堂号。潮格是董仲舒后裔村,尚学之风绵长,便将一门十二兄弟所建的十三栋宅院统称“三策堂”,以志纪念。如今,最好的这座三策堂被改造成了潮格书院,还设有民俗展示室、科普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潮格三策堂目前无保护身份。

罗源风物 | 小获山边厝

一般民居的坐向讲究的是背山面水,而小获山边厝则是背水又面水。原来自西边山中有两条溪水流经小获,北侧较大的流经福寿桥,南侧的小溪则穿村而过。山边厝就紧临小溪北岸开一后门,后门比较隆重为虎头门,对着一座石桥稍稍错开一点,桥头一条走廊倚在马鞍墙下,美人靠正瞧见溪对面的洗衣埠头,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山边厝的大门开在北面,原有外门楼已毁,现存有照墙。建筑为上下两落带前后两天井的格局,宽五开间,四面青砖封火墙,主座正厅内有匾曰“聚星堂”,算是一座规格较高、不失风雅的大厝。

小获山边厝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小获山边厝背临小溪,出门即过桥

知往鉴今 | 洪塘金山寺

洪塘金山寺,又名金山塔寺,在福州西郊的白龙江上,古时出福州西门、过洪山桥、行至洪塘街尽头便是。因寺建在江中礁岩上,浮出水面,宛如镇江的金山寺,故有“小金山”之称。

塔寺始建年代方志无明确记载,传闻先有塔,后有寺(庵),寺以塔名。因塔寺建在江中,屡遭洪水侵害,明曹学佺、清塔江社两次重修,民国23年(1934年)乡人捐资重建寺院,此后又多次被台风、洪水毁坏。1983年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进行全面修葺,同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极少被提及的是,1997年金山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外围增设广场,极大地扩大了“江心小石阜”的面积。现在所见到的整个金山寺的形象,都是在此之后形成的。笨重的广场将石基湮没,体量倍增的庙宇将赖以得名的石塔包围,只不过稍稍露出一点塔刹,整个塔寺再无若“石印”般的灵气。

石塔就是寺中唯一的古建筑。塔的始建年代亦无考,有五代说,有宋代说,均无实证。元代王翰《晚泊金山塔》诗中第一句即有“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船”,说明元代时已建有塔。现存的石塔为明晚期风格,八角七层空心,高11.5米(《福州市郊区文物志》),塔身逐级收分,各层无仿木结构,只在各个翼角下托一半栱状的短石条。金山塔的体量、风格大约与闽清的台山石塔(1546年)相近。

塔寺与江岸之间原有一座石桥以通往来,明《闽都记·金山塔》载:“旧有石桥以达于庵,因水塞,居民病之。万历乙卯年,拆石桥,而庵仍旧。”今寺中存一石碑,题“万历洪桥”。

在老照片中,给整个金山塔寺以点睛之笔的,无疑是西侧向江中探出的两株古榕。为了拍摄出古榕微妙的动感,大多数早期的摄影师选择闽江水位较低的时候,来到金山寺北侧的沙洲进行拍摄。可惜此二榕树大概在民国时已不存,如今在相同位置看到的则是一株樟树。樟树挂牌二级,另有介绍称其为明代状元翁正春所植。从各时期的老照片来看,这株樟树不过百年。在塔寺之南还有一株榕树,略小,亦向江中倾斜,上世纪六十年代毁于台风,后来在1992年补植一株。

如今想要复刻老照片的取景,已经格外困难。除了勉强露出的塔刹之外,几乎找不到可参照之物。在做古今对比的时候很难相信,明明差不多的取景,新寺竟撑满了整个画面。​硬要骨头里挑鸡蛋的话,在西北角没有完全被掩盖的台基中,还能找到和老照片里一模一样的几块石头哩。

罗源风物 | 下土港魏氏祖厝

魏氏祖厝位于松山镇下土港村,建于清代,规模宏大,由四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通和交错的院落组成,依据各院落在整个建筑中的占比和方位,可以分为正落、右侧落、右横厝、后侧落,各有朝向,各有门路,平面复杂而富有生趣。

四个院落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半。北半部分为正落,坐西朝东,一进带前后天井,主座五开间进深七柱,前后各有厢房,属比较规整的大厝格局,后部倚靠山体做挡土墙。南半部分则为三个院落。右侧落与正落并排,同样正面开有大门,与正落并联形成一个绵长的正立面,主座两层但进深只有四柱。右横厝朝南设独立的大门,但实际上更像是后门,因为主座朝北、面朝正落,正好将正落的山墙当作照壁。后侧落位于右横厝左侧,朝东面向右横厝山墙,又借以为照壁,后侧落后部同样倚靠山体做挡土墙,与正落相似。

魏氏祖厝中原有一组雕刻精美、造型典雅、金碧辉煌的屏风,以及诸多牌匾、门窗、柱础等,在下土港村整体拆迁后,暂时寄存于罗源博物馆。魏氏祖厝因其文物身份成为村中唯一保留的古厝,现已是魏氏族人寄托乡愁的载体,每当举行家族仪式时都要回到祖厝,汇聚一堂。

魏氏祖厝的十二扇祝寿屏风,制作于清嘉庆元年(1796 年),原属阮氏,民国时期售卖给下土港魏氏,现寄存在罗源博物馆
魏氏祖厝柱础构件(寄存在罗源博物馆)

罗源风物 | 南洋蓝家大院

位于南洋村中心,坐南朝北,由居中的三合院和两侧的横厝组成,是典型的“堂横式”格局民居。建筑由两侧的村道引入,大门前有三十多米长的石砌照墙,将视线引向大门。三合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五开间、七柱进深的悬山大厝,两侧撇舍与梓院连成一体,三合院与横厝之间有水圳贯通,横厝均为两层、不设厅堂,朝向大厝设二层走马廊。大院后方挡墙下挖嵌壁水井,引天然泉水入水圳,长年不涸,得景如青苔森林。整个大院风貌完整,疏朗大气,尺度得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罗源清代大厝。

南洋蓝家大院现无保护身份。

蓝家大院整体鸟瞰
蓝家大院主座天井

罗源风物 | 港里李氏民居

港里李氏民居是本系列中最偏远的一处实例,位于中房镇港里村港里自然村。此处属群山中的溪谷地,土地局促,远离港里行政村,仅有房屋两三座,至今未通公路。

港里李氏民居虽只有一进,但前有照墙、旗杆石,左右有梓院、披舍,主座面阔五间,大小天井共有八处,规模不可小觑。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火墙,在对应梓院山墙的位置做出层层攒聚、最后以桃尖形状收束,造型优美独特,下方还有回纹漏窗,堪称罗源最可观的一处民居立面。建筑的其它部分也各具特色:大门上有灰塑匾额“马峰献瑞”;主座天井三面屋脊上做灰塑彩绘;主座内贴满古时的“捷报”;三合土地面线刻龟背锦、团鹤、蝙蝠等图案;无不显示出这座民居超类绝伦的高情远致。深山藏古寺,也藏雅居。

港里李氏民居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罗源风物 | 霍口卓氏旗杆厝

卓氏旗杆厝位于霍口畲族乡洋头里村,系清嘉庆年间村人卓全名建造,因门前竖旗杆碣一对而得名,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原由正厝与横厝组成,两座并列,坐东朝西,为典型堂横式布局,但正厝在1940年代毁于火,遗址上仅存部分正面外墙,和前方的旗杆石、照墙。从残存的外墙依然能显示出建筑的精工细作,墙体的花基全部用青石,而且是正方形石块45度斜砌,织出一张菱形的网格;墙基与墙身用一条土红色的抹灰层过渡;墙身不是全白的,而是做一圈青灰的边框,边框里面再做模仿空斗墙的勾勒。

横厝的外墙要略微粗放一点,墙基用条石丁顺结合砌筑,丁石用青石(辉绿岩),顺的面石用黄锈石花岗岩,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且富有韵律。大门做青石门框,两边有楹联,其上有单坡门罩,三跳插栱结合垂花,既简单又华丽。门罩上做一条灰塑框,墙头有灰塑牌堵。

霍口卓氏旗杆厝横厝俯瞰

卓氏旗杆厝即使仅存横厝,也能够跻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因为那不是一般的横厝,而算得上是一座花厅。在闽中到闽东地区,堂横式民居的横厝有时会做出“横厝厅”,即建筑的排列与主座建筑垂直称横厝,横厝前端设置一个从山面进入的厅,由居住在横厝的这一房使用,正厝的大厅则是在操办更大型的仪式时使用。卓氏旗杆厝的横厝不仅有厅,而且有五个厅,分布在横厝的四个方向,足以称得上四面(皆)厅,这在整个福建省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整个横厝精雕细刻、穷工极巧,木雕、石雕、灰塑俱全,足可以媲美福州官宦大厝里的花厅。

横厝的主体是一座半歇山半悬山的大屋顶建筑,在这个大屋顶之下用复水屋面划分出四个厅乃至四个院落的空间。从西面大门进来,如果遮住屋面上露出来的三角形山面的话,会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普通院落。的确,作为横厝的大厅,就是在尽力模仿正厝的大厅——从看似五开间七柱出游廊的主座,到回廊、梓院、太师壁应有尽有,而这需要平面设计、结构设计和装饰装修各方面严丝合缝的配合。在横厝中部的是南北两个朝向的厅,两个厅背靠背,各自做出七柱出游廊的外在空间形象,中间以两个太师壁后的“暗室”完成空间和动线的过渡。后面朝东一二层各有一个厅,体量最小,类似于一般民居五柱的格局,后屋面只用披檐不做歇山。在其他横厝中也可以见到这种设于二层的小厅,可能是用于读书或给家中的女性使用。各个厅堂直接可以通过厅后和厅旁的弄道互相联通,这些弄道同时也提供了上下楼的垂直交通。

据居民介绍,本座卓氏祖上有四兄弟,老大老二居住在正厝,老三老四则住在横厝。那么大概可以推想,正因为有两房共同居住,在横厝中也需要多个厅堂满足使用需求,因此形成了“正厝大厅-横厝大厅-横厝小厅”的三级拓扑关系,催生了这叫人拍案称奇的四面厅横厝。

横厝大厅天井
横厝前天井回廊上的灰塑彩绘

罗源风物 | 洋坪对面厝

罗源地处福州与宁德交界,民居以福州风格为主,部分受到宁德地区建筑的影响。罗源民居一般以一个三合院为核心单元,三合院中主座占据压倒性的体量,相应的天井比较宽敞,厢房只做一层且屋脊一般不高于主座的前檐。由于山地的限制,大型民居一般在核心单元的两侧发展横厝,形成堂横式的布局,只有在县城等少部分平地会采用多进式的布局。总的来说,无论是横向还是纵深发展,单座民居的占地面积都不会很庞大,大厝中的新生代一般会另行择址建造新的大厝。

在建筑的外立面,罗源民居比较多用青砖砌筑空斗墙作为围护墙体,这一点与宁德民居比较相似。但同时也常会使用夯土、花岗岩等,材料的使用和组合比较灵活,因此县内各地的民居总会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洋坪村最可观的大厝,要属洋坪萧氏十四世孙萧奇怀起的大厝,因为坐落在祖厝的对面,俗称“对面厝”。萧奇怀原来的房子是位于村中心的“字纸炉厝”,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一正厝两护厝的大宅。清同治壬戌年(1862年)萧奇怀恩科乡试中举,辛未年任清流县教谕,后又授儒林郎、承德郎(正六品),于是在村东南的山坡上兴建了这座对面厝,比先前的惜字炉厝更加气派和精致。

上对面厝首先要走十三级台阶,宽广的院埕和周正的封火墙才赫然耸现。正厝是一座标准的大宅规格,坐南朝北,五开间、七柱全缝出游廊三间的主座,天井三面回廊,双坡梓院,左右披舍。正厝的左边是一座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厝,主座规格相近,但用扛梁减明间檐柱两根,游廊更加宽敞。

最精华的要数正厝右边的横厝,与霍口卓氏旗杆厝的横厝同样雕梁画栋,不过厅只有三面。右横厝前临崖,有石阶可通偏门,大门开在院埕右边朝西正对台阶的地方。一进大门就能够注意到照墙上的四条漏窗,给院子平添了些许园林的感觉。折向右穿过门头房,迎面而来的就是二层的横厝主座,歇山的翼角正好展翅在天井之上,叫人啧啧称赞。因为山地的缘故,垂直于等高线的横厝很自然地设计成两层,二层的后部正好架在山坡上。相应厅堂的位置也被划分为上下两个厅,楼上的厅相对私密,如其中一个小厅名为“奎石斋”,是读书的地方,装修也更加雅致,还做了美人靠和花窗。二层后部的厅宽三间,原为私塾,私塾正对的后墙上嵌一巨石,有摩崖石刻曰“泠然”,泉也。

对面厝现已成为洋坪村最为标志性的古厝,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远眺对面厝

罗源风物 | 后路天主堂

后路天主堂位于西兰乡后路村南坂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罗源现存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筑坐北朝南建于山坡,前部砌石基引九级台阶而上,上部砌以罗源传统封火山墙形式的空斗青砖墙,与白沙天主堂相似。不同的是正中开大门,大门上方有三块青石竖匾,分别刻“圣殿”“圣旨”“天主堂”,两侧立面开有偏门。大门内有二层挑台,可以容纳更多教徒,礼拜厅内用中式的圆柱和青石柱础,柱头上做雀替并雕刻了十字架和象征祭品的葡萄,在礼拜厅尽头的祭坛上方,做了中式的八角藻井,藻井内彩绘宗教画像。相比于时间相近的白沙天主堂,这里的中式元素要更加突出。

后路天主堂目前无保护身份。

后路天主堂远景
后路天主堂正立面
后路天主堂正面墙上嵌有三块青石匾额

罗源风物 | 白沙天主堂

白沙天主堂位于松山镇白沙村,约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罗源仅存的早期教堂之一,也是白沙村仅存的老建筑。教堂位于山东麓,坐西南朝东北,面宽约16米,进深约27.21米,面宽窄进深大,属典型西方教堂的形状。但是外立面采用了罗源本地的传统建筑形式,把传统封火山墙转化为教堂的正立面,墙体的青石花基和空斗青砖外墙都原封不动地使用,连刻着“天主堂”“圣旨”的青石匾也好似正宗的古寺,而双坡屋顶下看不见的屋架也用中式的穿斗架代替了西式的三角桁架,这样让教堂几乎完全融入村落的环境,既拉近了村民与教会的距离,也更方便利用本地的建筑资源快速、顺利地进行建造。

与其他中西合璧的教堂有所不同的是,白沙天主堂的中间不设大门,而是采用左右并列的空间组合,在两边开小门。从左边门走进教堂内部就会发现礼拜厅不居中,而是占据了左侧的三间;从右边门则会进入只有一间宽的辅助用房,为神父的居住空间。在辅房的二楼墙壁上留有两幅早期壁画,一幅画的是罗源的地形,标有古道、村落和当时教堂的位置;另一幅是耶路撒冷古城图,用西班牙语和中文标注了城中的地标。这两幅图可能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极为珍贵的罗源地理和宗教传播的研究资料。

白沙天主堂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白沙天主堂正立面
传统风格的墀头和灰塑彩绘
天主堂大厅
白沙天主堂用传统穿斗梁架

罗源风物 | 城关岐阳天主堂神甫楼

西方宗教传入罗源的时间较早,天主教、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年间、清同治四年传入罗源。岐阳天主堂是罗源天主教的总堂,神甫楼因为在罗源一中校园内得以保存(外壳)至今。白沙天主堂和后路天主堂则是基本完整地保留了教堂主体,两座教堂都高度融合了罗源本地建筑的特色,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代表。

城关岐阳天主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教堂于2013年拆除重建,现存神甫楼及附属楼各一座。神甫楼与原教堂同期建造,因外墙为红色又被称为“红砖楼”,楼高两层,长宽均为三间,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坡屋顶,外墙窗户均做两层,外层为百叶窗。神甫楼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起为私立崇德小学校舍,1955年起通过产权置换的方式成为罗源一中校舍一部分,后改为罗源一中校史楼,重建内部结构,仅保留外墙。

现天主堂的后方还有一座附属楼,两层木构,两面青砖外墙,以北墙最具特色,开有平梁、圆券、尖券三种门洞,中间高处有圆形漏窗,立面中西元素结合,造型丰富多变,饶有趣味。

城关岐阳天主堂神甫楼与附属楼是罗源县城现存不多的西式建筑,现无保护身份。

神甫楼全景航拍
神甫楼全景
神甫楼屋面俯视
神甫楼内部已全部改造为校史馆
岐阳天主堂遗存的附属楼

罗源风物 | 皇万黄氏祖厅

在洪洋乡皇万村中心,有一座黄氏祖厅,光是从外观就已经令人匪夷所思。在一片低矮的平房中,有一座小小的二层楼阁异军突起——二层的悬山屋顶,两侧各加披檐,远远望去好似歇山。走进村子去找,又会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迷津之中。黄氏祖厅并不似一般的宗祠那样直截了当,它的院子以一堵八边形的照壁为屏障,大门开在右侧,原有门阙,需要拐上两折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整个的入口处理至少是明代的孑遗。祖厅本身,不过只有三开间,却做了二层,上下都是悬山顶,比例异乎寻常。走进台阶,步入轩廊,才惊觉如开雾睹天:厅内用三根扛梁减去四根内柱形成敞厅,梁上做三重栱(一斗九升),第三重为连栱,在横纵两个方向上都不出华栱,只在各个“槽”的角部处出斜栱,斗栱的上方满铺平天花,好似寺庙中殿堂的做法,方知此厅绝非等闲。从厅后的爬梯上二层,是一个一明两暗、五柱进深的小祖厅,明间摆着供桌、条案、牌位等。原来黄氏祖厅是把通常沿着进深方向前后布置的空间(例如中房林家祖厅),改成了垂直上下叠加,同时还让一层的大厅更加的隆重。

从格局来看,黄氏祖厅能够追溯到明代,从构造的细节又能得出,清朝时对祖厅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甚至是重建。三重栱这种百不一遇的做法,整个罗源仅见于黄氏祖厅和同村的皇万宫。或许可以大胆猜测,黄氏祖厅的现状就是改建时参考了皇万宫的结果。可惜,黄氏祖厅具体的始建和改建的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但作为一座明清风格杂糅、结构殊形诡制的楼阁式祖厅,无疑是罗源传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皇万黄氏祖厅目前为罗源县历史建筑。

罗源风物 | 中房林家祖厅

中房林家祖厅位于林家村西,面朝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后数次重修。林家祖厅前有门楼,朝向偏西,宽一间深三柱,斗栱简洁疏朗,门下置一对木门墩带有典型明代风格。过门楼需转两折,穿过矮石墙半围合的院埕,才步入祖厅的大门。祖厅有上下两落,基本为清代建筑,少部分构件保留了明代风格。下落大门内侧为戏台,面阔三间,朝向内天井的明间檐柱向两侧移置,扩大了戏台的展示面。天井两侧有樵楼两层。过天井为祖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柱,厅内又分为前厅、祖堂、后室,祖堂上方做八角藻井,祖厅显然是清代大改过的结构,带有一定宁德的风格。

中房林家祖厅最为著名的是前方树立的十八对旗杆石,古时旗杆林立,数量为福州之最,被称为“旗杆林”。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获得举人以上功名者,可在自家宅院、祖厅、祠堂等前方竖立旗杆,用于固定旗杆的即为旗杆石,旗杆石上通常刻有获得功名者的姓名、科次、名次等信息。旗杆的竖立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宗族的荣誉,祖厅祠堂前的旗杆越多,越能彰显宗族繁盛、地位显赫。中房林氏祖厅的旗杆石,最早的立于明万历年间,迟者立于清光绪年间,显示了林家长久以来耕读传家、人才辈出的光辉历史。

2013年1月,中房林家祖厅旗杆林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家祖厅与周边的传统民居鸟瞰
林家祖厅旗杆林
大部分旗杆石上写有功名
大厅后部祖堂上方藻井

罗源风物 | 上紫洋李氏祖厅

中房镇大园村上紫洋自然村的李氏祖厅本身是一座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悬山屋顶,祖厅前有游廊,厅内用扛梁减明间栋柱形成敞厅,全部用穿斗结构,斗栱简洁疏朗,多用圆作梁栿,呈现典型的明晚期风格,是罗源县内年代较早的珍贵木构建筑。祖厅前有埕、水池、矮墙,和曲折的石板路,古意盎然。

最有意思的是,李氏祖厅已经至少经历过两次改建,才形成现在的结构和空间。李氏祖厅的前厅部分看似还是明代的尺度,但厅内的屋面不是真正的屋顶,“栋梁”也不是真正的脊檩。经过改建,厅屏后的空间被扩展,向后增加了四个柱位,正脊相应地挪到了第五柱的位置,并被加高(木柱也被更换),也就是说整个祖厅被“拉长”了(可惜后部空间的功能还不了解)。第一次改建的时间约在清末民国,第二次改建则是在集体化时期。李氏祖厅的左侧,本来紧挨着一座小庙,是一座四面有土墙的建筑,只有一开间宽,深度与祖厅明代部分差不多。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出于现实需求的改变,小庙被拆除,改建为一座戏台,朝向祖厅的侧面。然后,祖厅的左次间被截去栋柱、拆掉墙壁,露出戏台,戏台与祖厅就被缝合起来,成为一座礼堂。于是,祖厅的敞厅同时具有了互相垂直的两种方向性。

从上紫洋李氏祖厅中,不仅能看到明代建筑的稀缺性,还能够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只要它存续的时间足够长——基于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是如何被改造的。上紫洋李氏祖厅与厚富朱氏祖厅演绎了两个需求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改扩建方案——前者基于平面,后者基于剖面(高度)。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当下被低估的叠加了不同时期历史信息的复杂建筑遗产,正如上紫洋李氏祖厅现在的保护身份——没有任何保护身份。

罗源风物 | 厚富朱氏祖厅

厚富朱氏祖厅是厚富村中最古老的建筑,从现有的厅堂梁架看,明间用了抬梁的构造,驼峰、劄牵、寒梢栱等构件早期风格突出,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而且是福州地区比较典型的敞厅做法,可见祖厅原始的规格较高。现在的朱氏祖厅经过上世纪集体化时期的改造,厅堂的木柱被替换、梁架被抬高,后堂被改造为一座戏台和若干房间,大厅就成了观演的场所,厅上加盖二层作为生产队的办公用房,通过进深和高度方向上的改造使得祖厅更适应时代的需求。祖厅前的旗杆石、明代门亭和院埕得到保留,祖厅的屋顶变成歇山前加单坡屋面的奇异组合,戏台的装饰结合了传统戏台的布置形式和建国初期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配置朴素但用色明快艳丽,既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又极具个性。整个朱氏祖厅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古代与现代、精巧与简朴、隆重与苍凉的强烈碰撞,是一处百不一遇的奇异的乡土公共建筑。

厚富朱氏祖厅目前为罗源县历史建筑。

大厅内景
大厅结构被大幅度改造以抬高空间
大厅明中期梁架改造时被抬高

罗源风物 | 厚富朱氏宗祠

位于中房镇厚富村,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由门楼、回廊、大厅、祖厅等组成,四面封火墙,祠堂前立有两组旗杆石。正面开三扇门,中为大门,两旁各开一拱形小门。大门上有歇山门楼,门额上刻有“朱氏宗祠”,左右小门上分别刻“入孝”“出悌”。进大门过回廊天井为大厅,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厅内减明间中柱作为敞厅,厅前后各做一卷棚轩,大厅明间六扇朱漆屏门,其上保留有清道光元年刻奉的“圣谕”(《圣谕十六条》)。大厅后为祖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明次三间以横纵三根圆梁减去中柱、前金柱作敞厅,明次间及侧壁公婆龛保存完好。整体平面格局与沙坂林氏宗祠相似。

1933年,厚富乡苏维埃政府曾设于此。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设立医院,为红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1年,厚富朱氏宗祠以“红军总医院罗源厚富分院旧址”的身份被公布为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正立面
朱氏宗祠屋面俯视

罗源风物 | 沙坂林氏宗祠

沙坂林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清代重修,祠堂坐落于村东水尾处,坐东北朝西南,共有上下两落,皆双坡硬山屋顶,四面围以灰砖空斗墙。下落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厅内减明间中柱作为敞厅,厅前后各做一卷棚轩,厅两侧与山墙之间有夹弄。上落祖厅祀祖先牌位,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明次三间以横纵四根圆梁减去所有内柱作敞厅(其中至少一根为清代添加),厅后设龛位,梢间为房间。整个建筑保留了明代的框架,为典型的穿斗减柱厅堂结构,是罗源境内唯一一处基本维持明代风貌的宗祠,具有极高的稀缺性和研究价值。

同时林氏宗祠还是中共河洋区委、河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1933~1934年,林德胜、林知江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在河洋(即中房地区)建立了革命武装,成立了红色政权即中共河洋区委、河洋区苏维埃政府。宗祠内保留了重要的红色遗迹,是旧时红军北上先遣队的重要集结地之一,现宗祠内留有标语十余处,藏有红军遗迹、书籍几十册。

沙坂林氏宗祠现无保护身份。

林氏宗祠侧面全景

罗源风物 | 百丈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位于白塔乡百丈村中心,现存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背靠山麓,由回廊、正厅、上厅组成,周以封火墙,前有院埕。

宗祠正门上似做歇山门罩翼角飞扬,实为门楼,内与回廊相连,青石门额上书“吴氏宗祠”,左右各开一边门直通回廊。回廊内有八幅彩绘壁画及“忠義節孝”四个大字,今皆已漫灭不清。

正厅称敬爱堂,面阔三间(两侧有夹弄)进深七柱,用扛梁减去明间前内金柱、栋柱,后内金柱向后退一架做厅屏,厅内共有三道看架,斗栱层叠,气宇不凡,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从明间前后内柱上各伸出圆梁挑垂花及丁头栱、雀替,以捧托扛梁,一方面支顶防止下挠,另一方面圆雕鎏金的垂花大大增加了厅内的华丽程度。

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明间不落栋柱,原为三间的敞厅,后次间改为房间,从两侧灰板壁上的墨书来看,至少从清咸丰年间开始就有戏班借住在此。祠堂中的戏班墨书,在罗源大概仅此一处。

百丈吴氏宗祠保存之完好,构造之精巧,内涵之丰富,堪称罗川一绝,放眼整个福州也可算是清代宗祠建筑中的杰作,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吴氏宗祠现无保护身份。

吴氏宗祠正立面

罗源风物 | 岐阳郑氏宗祠

罗源宗祠文化发达,历史悠久。据记载,中房陈太尉宫初创时就是陈氏宗祠,后来才改为宫庙。出于礼制的需要,罗源的宗祠都采用纵向的多进式布局,与本地民居多采用的堂横式格局大相径庭。基本上,罗源宗祠的基本构成是大门、大厅和祖厅,在建筑的中轴线上依次落位,平面布局基本一致,仅有岐阳郑氏宗祠多出一座前厅。

罗源还常见另一种合族共建共享的建筑就是祖厅。祖厅是由某个特定的祖先创建(一般是开基祖),代表了一个村的起点,也往往是村中最老的建筑之一。祖厅只有一座大厅,厅中设一个“历代宗亲”的牌位。相比祠堂,祖厅的公共活动更加频繁,各种红白喜事都在此举办,因此村里的戏台都设在祖厅而不是宗祠前。

据郑氏族谱记载,开基祖陕西省岐阳县人郑德山,流落连江溪东,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迁罗源定居,村称岐阳,位于旧城关北门外。明代,郑遂、郑端两兄弟同朝为官、声名赫奕,明万历三年(1575年)村民为纪念二人始建郑氏宗祠,清代又大规模扩建。现存郑氏宗祠为清代建筑,是罗源县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于2013年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依次有门楼、前殿、正殿、祖殿等,均面阔五间、硬山屋顶,以天井、回廊相连。门楼为重檐歇山牌楼样式,上层檐下做如意斗栱,门楼两翼屋面也做翘脚,整体庄重又富有动感,是闽东祠堂门脸的代表作。前殿进深五柱,中部三间作厅,内柱全减,空间开敞通透。正殿为祭祀的主厅,七柱出游廊穿斗式结构,殿内扛梁减柱造,整个大厅气势隆重,梁架雕刻繁复华丽为整个祠堂之最。祖殿供奉先祖灵位,进深不过五柱,却大量减柱,尤其用五开间通长的扛梁减前金柱,使厅堂与建筑面阔同宽,更显得宏阔,其梁架上尚有数组明代丁头栱、替木,为祠中最古之构。

岐阳郑氏宗祠正面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