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云洞岩有一宋代石亭,名曰“仙亭”,因历史悠久、环境清幽、典故传奇,被漳州当地媒体称为“漳州第一古亭”[1]。仙亭为一方亭,四柱、歇山顶、全石构仿木,保留了许多宋代木构建筑特征,为罕见的早期建筑实例。仙亭目前还未被公布为文物,亦未被学界、社会充分认知,其价值有待发掘。
一、云洞岩、鹤鸣山与仙亭岩
今之以“云洞岩风景名胜区”而称者,位于漳州市东郊,其主峰海拔220多米,扼守立于九龙江之北,以岩峰耸立、怪石嶙峋、洞壑迭出而久负盛名,自古为漳州胜景。据(清乾隆)《龙溪县志》记载,山南有一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时云自洞出,将晴时则云归洞内,故名“云洞岩”。云洞岩所处的山岭古名鹤鸣山,传隋开皇年间,有潜翁者隐居山中养鹤,乡人时闻鹤鸣,故名。自唐代以来,闽粤古驿道绕鹤鸣山之北向西折进漳州平原,故此地自古为漳州之东大门。明正德、嘉靖间,大儒蔡烈曾在此隐居读书,死后葬于云洞旁,因此云洞名气大增,至清末民国时期,“云洞岩逐渐取代鹤鸣山,成为山的名称”[2]。
仙亭岩原为一巨石,被称为棋盘石,位于鹤鸣山之阴(北坡)“得朋”石附近,据(明嘉靖)《龙溪县志》记载,“(鹤鸣山)有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后仙亭岩多指岩寺,位于棋盘石东北百米余,殿宇早圮,今仅存宋代石柱、佛台须弥座。
二、仙亭
1、平面
仙亭立于鹤鸣山北坡棋盘石上,坐南朝北偏东。平面接近正方形,面阔约2835毫米,进深约2850毫米,四根石柱方形讹角,大小略有参差,长宽均在400毫米左右,无柱础,石柱上下略有收分约40毫米,柱顶雕刻出方形栌斗。仙亭地面已被大幅扰动,石板散落,现有地面应低于原标高,台基边缘距方柱表面约550毫米。后两柱间有一石台,或为神台,已歪闪坍塌。右(东)两柱间有长石凳,以贴靠在石柱内侧的方石立之;右侧无石凳。亭内现有数块毛石,摆成桌椅状,供游人休憩。
2、梁架
仙亭前后两石柱栌斗上各横一根阑额,前后阑额截面相当、接近方形,阑额过栌斗向侧面出挑,两端收杀作栱状并刻出小斗,阑额看面隐刻出方斗,有四大斗两小斗,斗上承梁栿、斗栱,阑额下皮刻出起䫜线框,框内未见题记。
位于原柱头缝上的梁架因收山需要,左右各向内平移约680毫米,下文暂且称为“左缝”、“右缝”。四椽栿落于阑额隐刻大斗处,共四根,两端与阑额同样收杀作出栱状并刻出小斗,小斗上托扁作檐槫。左右缝四椽栿下皮有起䫜线框及题记(见下文),其上置驼峰,驼峰式样接近宋《营造法式》中的“两辨(瓣?)驼峰”,驼峰上一体刻出方斗,其上再承平梁,平梁两端置扁作上平槫,平梁正中立蜀柱并刻方斗托圆作脊槫,脊槫下刻起䫜线框(未见题记)。左右逢梁架整体与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中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高度相似。
柱头缝四椽栿下皮刻蝉肚绰幕方和起䫜线框(未见题记),其上置方大斗,以承扁作下平槫和山面平槫。
阑额两端隐刻的小斗上各置一横栱(平行于山面),横栱两端隐刻出小斗,从山面看形如“一斗二升”,其上承山面扁作檐槫。四面檐槫截面相当,水平高度一致。
角梁尾抵于左右缝平梁端头,中部支于柱头缝方斗之上、下平槫与山面平槫之间,下端落在山面一斗二升之上、出于檐槫之间。角梁呈长喇叭形,头部向回卷杀,其上雕刻出上翘的子角梁,整体形似蟹钳,该做法常见于福建沿海的宋、元、明代的仿木石塔中。
3、屋顶
仙亭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同样以石仿木(瓦)。首先以长条状石板铺在槫之上,每一条石板即为一垄底瓦,前后檐屋面在上平槫处分为两段,上段坡度更更大,做出举折。山面石板顶端搭在左右缝梁架平梁之上。每条石板在檐口处鏨出下凹曲线,作板瓦底瓦状。每两条石板间铺圆柱状石条,是为筒瓦,石条在檐口处做一完整的圆形扣在石板上,是为瓦当。正脊、垂脊、戗脊亦用圆形石条铺设。正脊两端做鱼尾鸱吻,鱼尾鸱吻常见于福建宋元建筑之上,为典型早期式样,实例有福州龙瑞寺大雄宝殿须弥座束腰浮雕(唐宋)、同安太师桥石桥亭(公元963年,已不存)、永泰方广岩观音石龛(宋)、顺昌宝山寺大殿(元)等。翼角屋面缓缓向外、向上伸出,曲线平缓,戗脊脊端略微起翘。
4、题记和摩崖石刻
左右缝四椽栿下皮有题记:“檀越通守顏公恭人陳氏同登仙界,朝天庵主紹仁造仙棋盤石亭伏冀”。
棋盘石下有一天然石洞,相传宋僧从谦在此苦行。北侧洞门旁石壁上题有“師謙洞”三字,并落有“功德主通引官行首劉植大宋慶曆六季丙戌𡻕二月初一日開喦沙門從謙”[3]。
方志中记载仙亭为刘植所建,但未记载具体时间,也未见刘植生平。此处摩崖为仙亭的建造时间提供了关键参考,即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左右。
四椽栿题记中出现两个关键人物——颜公和朝天庵主绍仁。后者亦未能查得,只知朝天庵位于虎渡桥(江东桥)附近。前者颜公则很容易联想到方志中记载的仙亭岩寺的创建者——颜颐仲。据《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3·宝学颜尚书神道碑》记载,颜颐仲生于宋淳熙戊申(1188年),殁于景定壬戌(1262年),官至吏部尚书,淑人赵氏,先十九年卒。官职、夫人情况与题记有所出入。但遍查方志,未能找到颜姓通守。所谓“颜公”亦有可能是与刘植同时期的官员。此处存疑待考。
三、小结
综合方志、摩崖石刻和建筑本体来看,仙亭应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左右,有一定可能在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后重建。
若以公元1046年为基准,仙亭将会创下多个“最早”:福建现存最早的石仿木结构建筑;福建早期单开间建筑中的最早案例,并有意图明确的收山设计;用一根石构件模仿出角梁(下昂)和子角梁整体形象(也就是“蟹钳”)的最早案例;方形讹角石柱的福建最早案例;福建现存实物中鱼尾鸱吻的最早案例;蝉肚绰幕方在福建的最早形象……
即使按照南宋建筑来看,仙亭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早期石仿木建筑实例,表现出融合了石构与木构建造逻辑的中间形态。仙亭自下而上,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垒叠的建构逻辑。以梁架关系为例,如果完全模仿木构建筑,阑额应当位于两柱头间——这也是后世大多数仿木石构建筑的做法,而仙亭却将阑额上移至栌斗之上,避免了在石材上开榫卯节点,巧妙地用隐刻斗的方式置换掉了木构建筑中的柱头铺作层,其上的梁栿则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安置,所以从立面上看,阑额、梁栿、檐槫呈现出清晰的水平分层。整个仙亭虽然在特定的构建上模仿木构的形象,却在构造上极力避免木构的“穿”和“插”,代之以符合石材本身特性的堆砌和层层出挑的结构逻辑——正如我们在五代的福州乌塔上看到的叠涩出檐一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屋顶做法上,仙亭却表现出过于追求逼真模仿的“不成熟”: 将筒瓦和底瓦分别用石材表达,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过多的缝隙,一到下雨必然处处漏水(梁架上确有大量雨水污渍);在福建其他的石仿木建筑中再无类似做法,而是尽量采用大面积的石板,以错缝拼接,瓦垄的形象则是以浮雕的方式出现在屋面上。
总之,仙亭在早期大木作、福建石构技术、仿木构建筑等多个角度,都还有很深厚的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四、(竟不是)文物?
按常理来讲,这么一座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宋代仙亭,早该是文物了吧,而且应该是高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现实未必。
云洞岩号称“闽南第一碑林”[4],留有五代至于清代石刻203处,“云洞岩摩崖石刻”早在1985年就被公布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石刻及造像。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云洞岩摩崖石刻”的文物本体并不包含仙亭。而在《福建省志·文物志》中,也同样未提及仙亭。
在仙亭附近还有一处三普文物(即“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龙池仙亭岩旧址”,仅包含寺庙内的石柱、石水槽、摩崖石刻等,也不包括仙亭,而且从仙亭岩寺到仙亭甚至没有路径直达,而必须登至山顶再下行折至。
那么应该可以确信,这座宋代仙亭真的没有被“公布”为文物过。
相比之下,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有一座石亭,名为“金山飞亭”,体量与漳州仙亭相当,屋面已无存,也无明确文字佐证。金山飞亭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被认定为宋代遗构,很快便在2011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残构石亭尚且如此,两地的文保力度更加判若云泥。
不过,没有文物身份也不是没有好处——现场确实没有(随处可见的)丑陋的文物牌子大煞风景了。
参考文献
[1] 龙文融媒. 漳州第一古亭「仙亭」[EB/OL]. (2016-07-19). https://mp.weixin.qq.com/s/IY-Mt3TSSme60EuqgenCrA.
[2] 江阎. 云洞[EB/OL]. (2021-07-03). https://mp.weixin.qq.com/s/fcc2bAlr-sXMd1y-KodMmg.
[3] 田丰 图/文. 云洞深处有仙迹[EB/OL]. (2018-04-28). https://mp.weixin.qq.com/s/e4U3-Er9C21dD7Bqqnzd5A.
[4]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福建省志 建设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2.08, 177页.
附录
颜颐仲生平:
颜颐仲(一一八八——一二六二),字景正,号员峤,龙溪(今福建漳州)人。以荫补宁化尉,历西安令、通判临安府、两浙运判、户部郎兼知临安府。嘉熙改元除广西转运判官、太府卿、司农卿。四年兼权户部侍郎。淳祐改元除浙东提刑,历知泉州,兼福建提刑,知庆元府,兵部、刑部尚书。宝祐元年(1253年)擢吏部尚书,以宝章阁学士提举玉隆万寿观。景定三年卒,年七十五。见《宝学颜尚书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三)。
来源:《全宋文·卷七六六二》
云洞岩摩崖石刻简介:
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蔡坂村鹤鸣山。有五代至清代摩崖题刻共203段(其中五代1段、宋代7段、元代1段、明代125段、清代69段),分别镌刻于鹤室、月峡、仙人迹、石室清隐、云深处、石巢、瑶台、仙梁、风动石、溪山第一、万石庄、渡云桥、霞窝、寒泉、一川风月、得朋等胜景。年代最早者是唐末五代“许碏寻偃月子至此”题刻。宋代朱熹出守漳州,亦留下“溪山第一”、“石室清隐”和五绝诗“霞窝”等题刻。明刻居多,较著名者有丰熙、周瑛、陆完、周宣、蔡文等人题诗或题刻;清乾隆漳州镇总兵马负书题刻有多处。行、草、楷、篆、隶俱全。其中丰熙的书法尤为奇丽,其墨迹多件被选入清代《三希堂帖》。故云岩洞有“闽南碑林”之誉。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福建省志·文物志》(2002年)
〔蓝田镇蔡榜村东北1公里·五代、宋、明、清·省文物保护单位〕海拔225多米,原名石壁山,隋开皇年间(581~600)隐士潜翁者修炼于此,养鹤其中,鹤呜山巅,故又名“鹤鸣山”。《龙溪县志》记载:“山之阳有云洞,天将雨则云出,霁则云归,又名云洞岩。”
云洞岩怪石嶙峋,崖刻如林。从五代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各代诗、文、联记等石刻203处。其中五代1处,宋代7处,元代1处,明代25处,清代69处,分布在海拔200~225米的花岗岩巨石上和天然洞穴中。如五代怪道人许醋的“许醋寻偃月子至此”,南宋朱熹的“溪山第一”“石宝清隐”,明丰熙的“鹤峰山云洞游记”,林达的“鹤峰山云洞续记”和明代四川参政周瑛“云洞”,郡守张鹏的“寒泉”。还有王慎中、蔡文、韩擢黄道周、林魁、刘天授、吴仕典、沈锐、陈常夏、马负等文人学者题刻。书体有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奇草等。其中墨迹多处被清代选人《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字最大者,为峰顶绝壁上的“搔首”,字长2米、宽2米。字最多的,为《鹤峰山云洞游记》,有1000余字。岩上还刻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洪水水位题记。
来源:《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