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墙是福州传统民居最标致性的特征之一,通常用在建筑主座两侧山墙,体量高大,惹人注目。然而在罗源,马鞍墙更常见于建筑的正立面——大门的左右两侧各做一道马鞍墙,形成殊异于福州民居的立面形象。这种立面的形成,与前文提到的“三合院的基本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马鞍墙是一种围护墙体,其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是为了贴合内部“人”字形的建筑山面。正是由于罗源三合院的前回廊较浅,屋面比较短促,两侧相对高大的厢房(书院、梓院)的山面就会与正立面的墙体相接,需要山墙保护。厢房的山墙对于整个院落来说就是正面,于是就形成了中间低两侧高的立面。这种特征广泛地存在于罗源、连江丹阳、晋安山区一带,宁德地区也有类似的立面,尽管其原因略有不同(宁德的厢房多为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