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鉴今 | 鼓山(下篇)

从鼓山脚到涌泉寺有一条古香道,现在有“七里七亭”之说,共有2000多级台阶,旧时有说长达十里的,民国《福州旅行指南》则说“石阶共三千八百级”;至于“七亭”,在清代和民国说法各异,在某些时期可能还不止七亭。总之,历经数百年的营造与修缮,这条朝拜之路逐渐形成了节奏有致、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

除了七亭,在进涌泉寺山门(天王殿)之前,还要经过一座外山门和三座牌坊。

第一座牌坊位于1972年建的“石鼓名山”牌坊附近,大约在“鼓山摩崖题刻”文保碑的位置。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牌坊的背面写着“又恁麽去”。这座牌坊鲜有人知,留下的影像很少。在1946年何敏先写的《八游鼓山印象记》中有写道:“山门的第一个牌坊,前额曰:‘石头路滑’,后额曰:‘又恁么去’。”前后的匾额都引了禅宗的典故,大俗大雅,耐人寻味。


过了第一座牌坊,是一段两边有矮墙的石板铺就的弧形甬道,甬道的尽头稍有一个转折,围墙上嵌有石碑“入佛境界”。围墙后右边是最后一亭——驻锡亭;左边则是涌泉寺的外山门——无尽石门。

驻锡亭立于溪涧之上,是一座亭桥,按现在的说法则叫廊桥。桥旧名罗汉桥,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年间改名驻锡桥,清乾隆二十七年在桥上建亭,遂成今貌。锡杖为佛教出家僧侣所持的一种法器,“驻锡”指僧人将锡杖停驻,进而转指僧侣居留在某一处所。


无尽石门是涌泉寺的外山门,为一单檐歇山顶建筑,三开间,进深五柱。据说是明天启五年曹学佺始建。后来多次重建、重修。

过了无尽石门又是一段曲折的甬道,途中有十八罗汉灵塔(1995年造)和两座牌坊。牌坊均为四柱三门。一座在路中段,前额曰“万福来朝”,后额曰“回头是岸”;另一座牌坊在甬道尽头,前额曰“海天砥柱”,后额曰“佛圣门庭”,穿过牌坊就是罗汉泉和天王殿前庭。可惜如今这两座牌坊都已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替代品了。

在这一段甬道上本可拍摄涌泉寺正面的全景,但因为加高了围墙、新植了不少树木,如今已不能复现旧影。


在甬道的右手边有一组建筑,回龙阁与岁寒寮并排而立。这两座建筑在老照片中也有多个版本。

回龙阁原为澄心亭,俗称鱼池亭,为一单层方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左右,涌泉寺住持妙莲禅师将澄心亭改建为回龙阁,祀关羽,同时建“万福来朝”牌坊。

岁寒寮原为一层双坡顶建筑,清末改为两层,民国又重建改为三层歇山楼阁建筑,与回龙阁并立。虽然现有资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老照片,可以把这两次重建的时间缩小到一个极小的区间内,如民国重建的时间应在1929-1930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回龙阁失火,连同旁边的亭、寮全部被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涌泉寺住持虚云和尚向陈培锟等募数万元巨款,请福州工程师林天民绘图设计而重建,故极为富丽堂皇。阁旁有陈氏自建别墅岁寒寮,规模虽较小,亦颇可观。这一版的建筑大体留到了今天。

1970年代,两建筑被改为贵宾招待所。1980年代,又改为涌泉寺素菜馆至今。

不得不提的是,回龙阁、岁寒寮是拍摄涌泉寺全景的经典机位,历年留下了多张拼接照片。但是这一视角现如今已经完全不可复现。以下选取几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欣赏一下逝去的景观吧。


天王殿传说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历代均有重建。如今能够从老照片看到的,最早的应该是清乾隆十六年重修后的版本:面阔七间、一高两低的悬山顶殿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将木柱替换为石柱。

民国,约1920-1922年间,天王殿重建。将前廊部分屋面下沉,形成局部重檐的效果;两侧增加马鞍墙,原有悬山屋顶改为硬山,多处的木隔断改为砖墙。此次重建保留了清光绪三十四年的石柱。民国重建后的天王殿应该是清水墙面,而现在都涂刷了朱灰。

1972年,从福州南郊城门梁厝村龙瑞寺移来了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的一对“千佛陶塔”,摆在了天王殿前两侧,成为了涌泉寺的标志性景观。


穿过天王殿是涌泉寺宽大的中庭,称为明堂。中间有石卷桥,下有池,建于南宋乾道八年。桥两旁原有风幡木杆,1927年由福州船政局捐造一对铁塔替代。明堂左右有钟鼓楼,三层歇山建筑,现存建筑根据石柱上的题记应重建于1927-1930年之间(1929年左右虚云大师筹资扩建寺宇),对比老照片可以看出较清代有所增高。

大雄宝殿在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存主要是清康乾时期的格局、光绪八年重修的内外装修,后来还更换了一些石柱。面阔五间,副阶周匝,重檐歇山,大雄宝殿的形象在历年的老照片中都没有太大变化。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方,重建于清光绪十四(1888)年,民国有修缮更换石柱,现有建筑基本保留清光绪十四年的形制。法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双坡硬山顶,两侧做马鞍形山墙(光绪重建前也是没有马鞍墙的)。法堂殿内五开间全部开敞,是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

此外藏经殿也留下了不少影像。藏经殿位于地藏殿东侧,现存为明末清初建筑,是存放佛经和文物的地方,殿内除大量经橱外,还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得到不少摄影师的关注。


鼓山三篇主要参考文献:

《鼓山志》
《鼓山艺文志》
《大鼓山·涌泉寺》

知往鉴今 | 鼓山(中篇)

鼓山灵源洞自古以来就是“打卡点”。灵源洞两侧石壁上满布历朝历代的摩崖石刻,大部分都是游记和题名。其中可考最早的一幅摩崖就是一则“到此一游”:“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曆丙戍孟秋八日遊靈源洞”。《鼓山艺文志》载:“自晋宋以来,名贤硕儒,莫不遨游其间,流连题咏,络绎纷轮,不可胜纪……”

除摩崖石刻外,灵源洞及四周还有多处人工造物。

灵源洞桥,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由涌泉寺住持净空禅师建。为半圆形石拱桥,横跨石涧之上,两岸石壁为桥台,拱以条石,外嵌独立拱圈,桥拱上方嵌石匾,上书“灵源洞”。 

蹴鳌桥,位于灵源洞前,为一座石沟平梁桥。传说始建于唐,明崇祯六年(1633年)被坠落的巨石砸毁,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鼓山志》载:“创唐时,明崇祯癸酉有巨石堕,桥层毁,甲戌方伯申公绍芳重建。”

灵源洞弥陀阁,位于鼓山灵源洞之上。原址为为艮止亭遗址,南宋隆兴二(1164)年僧宗逮构,后毁;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僧兴隆复建,在艮止亭遗址筑弥陀阁。建国初期的历史为一段空白。1976年,有关部门投资2.6万元,由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能工巧匠潘龙官带领工人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二层茶室一座。所建茶室较清代的弥陀阁有所扩大规模。

以上三者为灵源洞老照片中的熟面孔。

灵源洞的老照片实在太多了,只挑了其中一部分来复刻。


听水斋

灵源洞下方山涧中,为一船形建筑,由陈宝琛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陈宝琛号“听水”、别署“听水斋主人”、集名《听水斋词》,皆来源于此。现存建筑一部分为民国时期模仿原构重建,后部小楼应为现代重建。2023年修缮时显然参考了老照片,但在所有组成部分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龙头泉(涌泉亭、观音阁)

位于喝水岩东侧,因岩壁有泉水涌出,称“龙头泉”,故先后修建涌泉亭、观音阁,也称“龙头泉亭”。元延祐二年(1315)僧妙有构,后圮。明天顺八年(1464)僧祖达重修,万历三十八年(1610)里人林应祺复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制府满公祷雨有应,又建;乾隆十二年(1747),僧兴隆重修;二十九年(1764)夏,被洪水冲毁,福清施壁端再建;道光十年(1830),许贵志等人捐建阁房。1946年毁于火(《大鼓山·涌泉寺》)。后来由福建省烟酒税局局长史家麟力主重建,重建工程从1948年开始,至解放时仅完成四分之三的工程量,建国后继续建造并多次修葺。1974年,龙头泉旁建蓄水池和水泵房。1983年又扩建观音阁。 

过龙头泉,登石阶数十级,即为石门。石门为两块巨石所夹持形成的一个窄门,有一夫当关之势。巨石上有“仁知”、“石门”及郭沫若诗等著名石刻。

知往鉴今 | 鼓山(上篇)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是福州最负盛名的历史名山之一,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山上传来隆隆鼓声,故名鼓山。方志中记载,东晋郭璞在《迁城记》中有云“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此说虽为假托,然传言已久,闽人信之。

鼓山因寺而兴,山中的涌泉寺创建于唐,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东南沿海著名的佛教古刹,乾隆年间的福建巡抚余文仪在《鼓山志》中尊之为“闽刹之冠”。明清时期,涌泉寺高僧辈出,逐渐发展为曹洞宗的传法中心,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佛寺之一。

涌泉寺周遭分布着灵源洞等自然胜景,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登山郊游、寻幽访古的胜地。鼓山现存摩崖石刻500余方,时代上起北宋,下迄当代,绵延近千年,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长期为金石爱好者所推崇。如今福州亦自号为“东南碑林”,以彰其胜。

19世纪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鼓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外国传教士、旅行者与摄影师前来拍摄。这些珍贵的早期影像资料,现多藏于外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成为研究近代鼓山景观和建筑变迁的重要材料。

鼓山的老照片实在太多,以至于每次拍摄结束后,总会发现更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于是不得不回头补拍,如此循环……以至于这一系列拖延了许久,而且最终拆分为三篇分别呈现。

那么下面就从山脚开始。


闽山第一亭

闽山第一亭可以说是鼓山的入口,就在登山古道前最显眼的位置。始建于宋代,传闻以朱熹题写的“闽山第一”而改名。

该亭原为三开间的木构歇山顶四方亭,屋顶曲线优美,正脊与山面交界处理巧妙;亭前设有矮墙、两侧有山墙围护,墙身比例和谐,墀头线脚精美。闽山第一亭后数十米处有“祝寿万年山”碑亭,从登山道望去,形成“亭中套亭”的景观,是鼓山名景之一。

原先最有名的历史照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但是只拍到亭的中间部分。2020年依照这张照片仿建了一座新亭在原址附近。虽然已经建得很像了,但是设计师还是观察得不够仔细——仿建出来的亭子只有六柱,缺少了老照片右边露出一半的前檐角柱。

而从我们找到的另一张全景老照片看就很清楚了:闽山第一亭大概是改扩建过,在原有四柱的外围又添加了四柱,形成三开间的规模,并有两重挑檐结构,更加舒展而敞阔。


东际桥亭和白云廨院

位于闽山第一亭东北不远,宋绍兴辛巳(1161)年僧宗逮造桥,上覆以亭。明隆庆壬申(1638)年僧明远重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圮,曹学佺重建。桥为石构平梁,一直到建国初期还能看到桥亭,后毁,仅存8根宋代方石柱。1998年以钢筋混凝重建桥亭。同年被列为晋安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比照片可以看出,新桥整体加高了不少,而且地面也有所垫高,把放大的石柱脚​掩埋了些许。

东际桥亭西南侧是以前的白云廨院,相当于涌泉寺在山脚下的接待处,还负责管理寺田。白云廨院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重修,上世纪50年代后渐废,被改为畜牧场、劳动基地、政治学校等。原址现在是鼓山旅游索道站和市委党校。


大罗汉台

大罗汉台为一块巨石,像一把​巨大的石椅。巨石上有三个深陷的足印,不知凿于何时,跟很多景区一样,传说为仙人脚印。


万松湾

万松湾是鼓山古道过了松关亭(今十八景服务楼的位置)后前往涌泉寺的最后一段,因路趋平坦、遍布松树而称。万松湾中段快到更衣亭处,路旁有一座万寿塔,原为清代建筑,一面佛龛横额楷书“万寿塔”。另三面横额均楷书“南无阿弥陀佛”。据资料为1986年重修。根据现状并对比老照片,现在的万寿塔只有塔身、上檐、蕉叶三块旧石料,其余为新料,并且方向旋转了180度。所以1986年应该是利用散落的旧构件重建,并且在不远处全新仿建一座新塔。

万松湾中段有一座更衣亭,此处距离涌泉寺约半里路。现亭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多次重修,1998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罗汉台

位于万松湾古道尽头下边公路旁。为一块露出地面的小石台,石壁上有摩崖“羅漢臺”。台上立一座石塔,四面均有佛龛、佛像,每尊佛像两侧立供养人,棱角处雕刻大鹏鸟,疑为宋代遗物。

待续……

知往鉴今 | 福州旧城补遗

白塔

白塔是福州旧城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早期摄影师频繁拍摄的对象。这是一张白塔的近景照片,国民军正在白塔下训练新兵,白塔上清晰可见佛教题材壁画、柱头上绘有莲花。在照片的左上角可以看到补山精舍的一角。

林文忠公祠

穿过林文忠公祠的两重大门,首先来到一座庭院,尽端就是御碑亭。亭内立三通御碑:圣旨、御赐碑文、御赐祭文,按品字摆列。亭北过一门洞为“树德堂”,即祠厅。御碑亭前原有一株榕树,但是在2023年7月,榕树因台风倒伏,最终被移除。

福州清真寺

福州清真寺位于南街之西,明嘉靖二十(1541)年毁于火,越八年重建,留有明嘉靖二十八(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碑。今存大殿中仍有明嘉靖木构。

西湖荷亭

今福州西湖桂斋前有荷亭一座。历史上先有荷亭,后在清道光年间建李纲祠、桂斋。建国后三者皆圮废。1985年全新重建桂斋。而荷亭则在2003年依老照片重建。

朱紫坊芙蓉园

朱紫坊芙蓉园是福州城内的名园,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为宋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其后芙蓉园几经易主,最显赫的一任园主要属明末内阁首辅叶向高。据传,叶相曾在芙蓉园居住累计约十年。而真正奠定今日所见芙蓉园之面貌的,是清末福州的藏书家、园林家龚易图。龚易图在福州广营园墅,所谓“福州四大园林”中有三座(芙蓉园、环碧轩、双骖园)都是他的作品。龚易图在芙蓉园及周边并购宅院,重新经营,并分别取名为“芙蓉别岛”和“武陵别墅”,实则为一处大宅园,难分彼此。

至民国后期,芙蓉园被柯家收购,此时宅园尚属完好。到建国后,民革、房管局先后入驻,并在芙蓉园内安置五一广场周边的拆迁户入住,从此芙蓉园变成了大杂院。到了70年代,福州市修复西湖,又从芙蓉园搬走大量假山石,不惜破墙打洞。直到本世纪修复芙蓉园时,才将一块刻有“芙蓉别岛”的峰石从西湖搬回,根据老照片立在原处。

知往鉴今 | 洪塘金山寺

洪塘金山寺,又名金山塔寺,在福州西郊的白龙江上,古时出福州西门、过洪山桥、行至洪塘街尽头便是。因寺建在江中礁岩上,浮出水面,宛如镇江的金山寺,故有“小金山”之称。

塔寺始建年代方志无明确记载,传闻先有塔,后有寺(庵),寺以塔名。因塔寺建在江中,屡遭洪水侵害,明曹学佺、清塔江社两次重修,民国23年(1934年)乡人捐资重建寺院,此后又多次被台风、洪水毁坏。1983年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进行全面修葺,同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极少被提及的是,1997年金山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外围增设广场,极大地扩大了“江心小石阜”的面积。现在所见到的整个金山寺的形象,都是在此之后形成的。笨重的广场将石基湮没,体量倍增的庙宇将赖以得名的石塔包围,只不过稍稍露出一点塔刹,整个塔寺再无若“石印”般的灵气。

石塔就是寺中唯一的古建筑。塔的始建年代亦无考,有五代说,有宋代说,均无实证。元代王翰《晚泊金山塔》诗中第一句即有“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船”,说明元代时已建有塔。现存的石塔为明晚期风格,八角七层空心,高11.5米(《福州市郊区文物志》),塔身逐级收分,各层无仿木结构,只在各个翼角下托一半栱状的短石条。金山塔的体量、风格大约与闽清的台山石塔(1546年)相近。

塔寺与江岸之间原有一座石桥以通往来,明《闽都记·金山塔》载:“旧有石桥以达于庵,因水塞,居民病之。万历乙卯年,拆石桥,而庵仍旧。”今寺中存一石碑,题“万历洪桥”。

在老照片中,给整个金山塔寺以点睛之笔的,无疑是西侧向江中探出的两株古榕。为了拍摄出古榕微妙的动感,大多数早期的摄影师选择闽江水位较低的时候,来到金山寺北侧的沙洲进行拍摄。可惜此二榕树大概在民国时已不存,如今在相同位置看到的则是一株樟树。樟树挂牌二级,另有介绍称其为明代状元翁正春所植。从各时期的老照片来看,这株樟树不过百年。在塔寺之南还有一株榕树,略小,亦向江中倾斜,上世纪六十年代毁于台风,后来在1992年补植一株。

如今想要复刻老照片的取景,已经格外困难。除了勉强露出的塔刹之外,几乎找不到可参照之物。在做古今对比的时候很难相信,明明差不多的取景,新寺竟撑满了整个画面。​硬要骨头里挑鸡蛋的话,在西北角没有完全被掩盖的台基中,还能找到和老照片里一模一样的几块石头哩。

知往鉴今 | 福清龙首桥、瑞云塔、黄阁重纶坊、水南塔

福清龙首桥原位于福清古县城南门外,最初为木桥,宋天圣五年(1027年)由灵石僧人洞然募缘建造为石桥,初名“通海桥”。元祐二年(1087年)重修,改名“坦履桥”。绍兴二十年(1150年)重修,并改今名“龙首桥”。元至治二年又修。明万历初县令许梦熊大加修葺。因为龙首桥直通南门和县衙,为堪舆所忌,万历丁未年(1607年),叶向高长子叶成学募资,将桥东移至小孤山下,桥长五十五丈,有十九门,并在桥头新建瑞云塔。移建后,清康熙十年、雍正五年重修。后南端八门圮毁。1958年在原石板上架设木梁木桥面,并改10号桥墩为桥台,总长压缩为10门。1980年又加建钢筋混凝土墩帽、桥面。1987年11月23日,龙首桥被公布为福清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左右,福清市重修龙首桥,拓宽龙江河道,在南侧新建桥墩,恢复龙首桥为十九门。

瑞云塔位于龙首桥东头小孤山上,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翀募建,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明万历三十四丁未之季冬(叶向高原文如此,万历三十四年应为丙午年)兴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并在塔下建瑞云寺。塔为石仿木楼阁式塔,八角七层,高三十四点六米。下有须弥座,各层塔壁及楼梯转折处有佛龛,各层塔门左右均立有两武士,各翼角上坐一尊镇塔将军,共有各种大小浮雕和镂雕菩萨、力士和佛像三百八十八尊。1961年5月被公布为福建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阁重纶坊位于瑞云塔西北,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是裔孙叶长青为叶向高建,因叶向高曾在万历、天启朝两度入阁任首辅,故而得名。坊为四柱三间石牌坊,用花岗石砌筑,仿木楼阁式,重檐四坡顶,宽11米,进深3米,通高10.07米。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塔位于龙首桥南水南村中,始建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由居士林庚舍地兴建,共七层。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遭大风,“谯门与塔同坏,仅存七级”(县志原文如此)。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由黄姓鸠金续之,至绍兴十七年(1147年)始成。塔高22米,仿楼阁式,七层八角。下四层的构造做法、雕刻图案等与上三层有较大区别,现在一般认为下四层为宋代建筑,上三层为明代建筑。1981年2月25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见:《福清两石塔》

知往鉴今 | 福清豆区园

福清城内豆区园,是明末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宅园,念作“豆ōu园”。“豆”和“区”都是古代的一种容器,也是容量单位,四升(一“升”约200ml上下)为一豆,四豆为一区,用作园名,意为弹丸之地耳。叶向高自编年谱《蘧编》载:

初买龚氏宅,甚隘,无力他徙,于西关外觅隙地数亩,辟园筑室,为游息之区,意殊乐之。

(卷一,万历三十年)

所辟西园现已不存。除此二园外,叶向高在府城内还有一处芙蓉园,为福州名园。

关于豆区园的面积,现有资料大多称“近200平方米”(或“不及3亩”),实则有近2000平方米,即使只计算园的部分,也有1000平方米左右。这在福州现存诸多园林中,已为大观。

此园虽是从他人处购置,但叶向高大概是亲自修葺过的,并且用心不浅。园中多置奇石,首屈一指为闲云石。闲云石高4.9米、宽2.35米、厚0.35米,正面篆书“闲云”二字。《(康熙)福清县志》载:

闲云石,在县城豆区园内,大学士叶向高自为铭曰……

题记位于石背,全文如下

此石来自海上,酷似一片云,或谓似鲤,鲤能化龙,云从龙耶,爰为之铭:为云为龙,变化何穷,起沧海,升层穹,壁立乎此中。

然后是百猴石,为一柱状钟乳石,约3米高。清代《闽杂记》载:

福清叶文忠公园多石,大小百数,皆有名,池中一石直立如柱,高丈余,围二三尺,雨后则四面皆现猴形,头面手足,莫不备具,晴则不甚辨也,百猴石数之实只八十有一,云百举成数耳。

又有“浮海山石”等奇石种种。《闽杂记》又载:

叶园荷池旁,假山叠石为洞,高丈余,可通往来,洞门上三石纹如蜂巢,隐成“浮海山”三字,大皆径尺。每石一字,大小既同,神势亦洽,俨如一手书,远望尤似,此与百猴石皆园中石之最奇者。其余又有伏虎踞龙、盘螭舞凤、达摩渡江、项庄舞剑、鲤鱼跳龙门等皆以形似名之,无甚奇也。相传文忠爱石,告归后,门生故吏所献,或航或辇,一石所费有及千金者。文忠在时,最爱一喷云石,高只二尺余,每天将雨,辄云气潇然自诸窍出,形质亦兼,有皱瘦透之胜。文忠故后,不知何时为人窃去矣。

按照以上文献来看,大约可以推想,在万历四十二年辞官归里之后,叶向高应该是在豆区园居住并经营了一段时间。不过到了清中期,豆区园已经不是叶家的了。《闽杂记》有载:

福清叶文忠园,今归吴擢英上舍,道光甲午,以八百金购之叶氏者。

至新中国成立后,豆区园为县政协和工商联的办公处,文革期间遭到较大破坏。至1994年,才由福清市政府加以修缮,“保留原有古建筑风格,依照历史记载恢复原貌,并适当扩大建筑规模”。1999年,以豆区园为馆舍,福清市博物馆成立。

整体而言,豆区园的基本格局算得上是沿袭旧制,东区为宅院,西区为花园。不过这宅院,与花园北面的办公楼,及园中亭、阁等建筑皆为1994年后所建,粗枝大叶,不足观也。园中北侧为主假山,高数米,基本由湖石砌成,山中部有雪洞,洞口题曰“小蓬莱”,洞中抹灰作湖石褶皱状,这是福州园林叠石的代表性技艺。山东、西各有磴道至山顶,山顶置一亭曰“集翠亭”,可俯瞰全园。池位于园南,其水面大小约与主体假山相当,自东侧一狭长涧流而出,作水源之意,与江南园林之技法相似。假山东南有一余脉伸出水面,置一水平片状巨石,半悬于池上,其上置一白色花岗石峰,称“钓鱼台”。

园中最妙的是,“钓鱼台”东南架桥三座,呈树丫形相交。三座桥各不相同,一座为平梁桥,通书斋;一座为湖石砌成拱桥,颇有山野逸趣。最为精彩的是南侧的石拱桥,是两块由巨石凿成的长4.6 米、厚 0.22 米、宽 0.24米的“石拱”并排架设,其形如长虹卧波,意境高古。在常熟赵园·曾园中,有明万历间御史钱岱“小辋川”遗构石拱桥一座,其形如出一辙。此二桥可为晚明审美之典范。

可惜在2019年,管理方福清市博物馆以安全之名,在石桥、假山上安装栏杆,古意全无,大煞风景,以膨胀螺丝固定,更是煮鹤焚琴,为恶不悛。

可怜一代名/明园,至今不过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怪哉。

▼ 常熟赵园·曾园中的石拱桥

▼ 其他豆区园现状照片

知往鉴今 | 开元寺、西禅寺

福州开元寺跟全国的开元寺一样,都是各自城市中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6年),初名灵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玄宗年号更名开元。不过如今在开元寺内不太能看到古寺的风貌,因为已经没有真正的老建筑了。开元寺现存最重要的古迹是铁佛殿内不晚于北宋铸造的铁佛。据史料记载,铁佛殿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修。清顺治十六年重建时,在佛座下发现银塔一座,上题“宋元丰癸亥(1083年)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刘瑾”,可知铁佛的铸造年代当不晚于北宋元丰年间。从1929年的照片可以看出,铁佛殿原是一座清初风格的厅堂,民国在其上拔起一个四坡屋顶,形成类似重檐的采光效果。开元寺铁佛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禅寺是福州另一处著名的丛林,于唐朝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现存大部分建筑都是建于清光绪二年至十七年(1876~1891年)间,由微妙禅师亲往海外募缘,照初时布局、规划重建。民国30年(1941年)9月,日本侵略军飞机炸塌天王殿、大雄宝殿后部、念佛堂及方丈室。后由寺监证亮、梵辉诸僧众募款修复。“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寺院为工厂占用。1979年后修复各殿堂,重修时保持明、清建筑风貌,布局匀称,气势雄伟。现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往鉴今 | 闽王庙、福州府文庙

闽王庙位于庆城路,据说此地原是王审知府第,王审知逝世后被改为庙。现存为清代建筑,主要以庙内保存的一唐碑、一宋碑而闻名。《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唐天礼祐三年(906)哀帝李柷敕立,碑黑色页岩质,方首抹角,高5米,宽1.87米,厚0.29米,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在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等事迹。《重修忠懿闽王庙碑铭》,宋开宝七年(974)福州刺史钱昱立,碑黑色页岩质,方首抹角,高4.2米,宽1.7米,碑文记载王审知世系和一生功绩以及吴越重修闽王府第和改为庙祀的经过。

福州府文庙位于鼓楼区圣庙路,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咸丰四年落成,旧构主要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两庑、乡贤祠、名宦祠等。1949年后,府文庙先后曾作为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使用。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大成殿前庭原有六角重檐攒尖顶的赞亭(碑亭)两座,不知毁于何时。泮池泮桥原位于东侧的府学内,府学早毁,原址现为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福州分公司。2004年,修缮文庙时在棂星门内、大成门前新增泮池、泮桥。棂星门外原有宫墙和左右坊门,1950年代被拆除。2018年,拆除文庙前的东南电视台办公楼,建设文庙前广场,并新增象征性的景观宫墙,其位置和形制与原文庙宫墙有较大出入。

1926年从后方拍摄的大成殿,可见“仰之弥高”匾额、“师严道尊”牌坊,现已不存。该拍摄机位现为延安中学游泳馆,已不可复现。(南加州大学发布)

知往鉴今 | 从乌山到于山

​与乌山相对而立于福州城南门旁的,就是于山,又名九仙山、九日山。乌山属侯官,于山属闽县,两山高度相当,都可俯瞰全城,都是福州名胜,都留有历代摩崖石刻,乌塔与白塔、石塔寺与白塔寺、道山观与九仙观、邻霄台与九日台,两山之间总能找到不少对仗关系。所以当然于山也是福州老照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明代福州府城图中的乌山和于山(《福州府志》万历癸丑刊本)

知往鉴今 | 从最经典的乌山老照片开始


首先,当然是乌山,从乌山向东饱览福州城的这张老照片传播最广,几乎算是福州名城/古城的标志性图像。例如《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的底图,用的就是这张。不过,放这张老照片的同时是万万不敢放现状照片的,因为反差实在太大。常有外地游人因老照片慕名而来,在乌山东麓找到这一百多年前的热门打卡机位,试图与古人同赏一景的时候,大跌眼镜。

除了经典的全景,乌山还有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不少老照片,可惜几乎无一例外的,现在都已经看不到原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