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灵源洞自古以来就是“打卡点”。灵源洞两侧石壁上满布历朝历代的摩崖石刻,大部分都是游记和题名。其中可考最早的一幅摩崖就是一则“到此一游”:“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曆丙戍孟秋八日遊靈源洞”。《鼓山艺文志》载:“自晋宋以来,名贤硕儒,莫不遨游其间,流连题咏,络绎纷轮,不可胜纪……”
除摩崖石刻外,灵源洞及四周还有多处人工造物。
灵源洞桥,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由涌泉寺住持净空禅师建。为半圆形石拱桥,横跨石涧之上,两岸石壁为桥台,拱以条石,外嵌独立拱圈,桥拱上方嵌石匾,上书“灵源洞”。
蹴鳌桥,位于灵源洞前,为一座石沟平梁桥。传说始建于唐,明崇祯六年(1633年)被坠落的巨石砸毁,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鼓山志》载:“创唐时,明崇祯癸酉有巨石堕,桥层毁,甲戌方伯申公绍芳重建。”
灵源洞弥陀阁,位于鼓山灵源洞之上。原址为为艮止亭遗址,南宋隆兴二(1164)年僧宗逮构,后毁;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僧兴隆复建,在艮止亭遗址筑弥陀阁。建国初期的历史为一段空白。1976年,有关部门投资2.6万元,由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能工巧匠潘龙官带领工人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二层茶室一座。所建茶室较清代的弥陀阁有所扩大规模。
以上三者为灵源洞老照片中的熟面孔。
灵源洞的老照片实在太多了,只挑了其中一部分来复刻。






















.jpg)
2025.jpg)



.jpg)
2025.jpg)
听水斋
灵源洞下方山涧中,为一船形建筑,由陈宝琛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陈宝琛号“听水”、别署“听水斋主人”、集名《听水斋词》,皆来源于此。现存建筑一部分为民国时期模仿原构重建,后部小楼应为现代重建。2023年修缮时显然参考了老照片,但在所有组成部分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龙头泉(涌泉亭、观音阁)
位于喝水岩东侧,因岩壁有泉水涌出,称“龙头泉”,故先后修建涌泉亭、观音阁,也称“龙头泉亭”。元延祐二年(1315)僧妙有构,后圮。明天顺八年(1464)僧祖达重修,万历三十八年(1610)里人林应祺复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制府满公祷雨有应,又建;乾隆十二年(1747),僧兴隆重修;二十九年(1764)夏,被洪水冲毁,福清施壁端再建;道光十年(1830),许贵志等人捐建阁房。1946年毁于火(《大鼓山·涌泉寺》)。后来由福建省烟酒税局局长史家麟力主重建,重建工程从1948年开始,至解放时仅完成四分之三的工程量,建国后继续建造并多次修葺。1974年,龙头泉旁建蓄水池和水泵房。1983年又扩建观音阁。
过龙头泉,登石阶数十级,即为石门。石门为两块巨石所夹持形成的一个窄门,有一夫当关之势。巨石上有“仁知”、“石门”及郭沫若诗等著名石刻。


玻璃幻灯片(来源:林轶南收藏).jpg)
玻璃幻灯片(来源:林轶南收藏)2024.jpg)
.jpg)
202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