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是福州最负盛名的历史名山之一,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山上传来隆隆鼓声,故名鼓山。方志中记载,东晋郭璞在《迁城记》中有云“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此说虽为假托,然传言已久,闽人信之。
鼓山因寺而兴,山中的涌泉寺创建于唐,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东南沿海著名的佛教古刹,乾隆年间的福建巡抚余文仪在《鼓山志》中尊之为“闽刹之冠”。明清时期,涌泉寺高僧辈出,逐渐发展为曹洞宗的传法中心,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佛寺之一。
涌泉寺周遭分布着灵源洞等自然胜景,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登山郊游、寻幽访古的胜地。鼓山现存摩崖石刻500余方,时代上起北宋,下迄当代,绵延近千年,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长期为金石爱好者所推崇。如今福州亦自号为“东南碑林”,以彰其胜。
19世纪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鼓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外国传教士、旅行者与摄影师前来拍摄。这些珍贵的早期影像资料,现多藏于外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成为研究近代鼓山景观和建筑变迁的重要材料。
鼓山的老照片实在太多,以至于每次拍摄结束后,总会发现更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于是不得不回头补拍,如此循环……以至于这一系列拖延了许久,而且最终拆分为三篇分别呈现。
那么下面就从山脚开始。
闽山第一亭
闽山第一亭可以说是鼓山的入口,就在登山古道前最显眼的位置。始建于宋代,传闻以朱熹题写的“闽山第一”而改名。
该亭原为三开间的木构歇山顶四方亭,屋顶曲线优美,正脊与山面交界处理巧妙;亭前设有矮墙、两侧有山墙围护,墙身比例和谐,墀头线脚精美。闽山第一亭后数十米处有“祝寿万年山”碑亭,从登山道望去,形成“亭中套亭”的景观,是鼓山名景之一。
原先最有名的历史照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但是只拍到亭的中间部分。2020年依照这张照片仿建了一座新亭在原址附近。虽然已经建得很像了,但是设计师还是观察得不够仔细——仿建出来的亭子只有六柱,缺少了老照片右边露出一半的前檐角柱。
而从我们找到的另一张全景老照片看就很清楚了:闽山第一亭大概是改扩建过,在原有四柱的外围又添加了四柱,形成三开间的规模,并有两重挑檐结构,更加舒展而敞阔。




东际桥亭和白云廨院
位于闽山第一亭东北不远,宋绍兴辛巳(1161)年僧宗逮造桥,上覆以亭。明隆庆壬申(1638)年僧明远重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圮,曹学佺重建。桥为石构平梁,一直到建国初期还能看到桥亭,后毁,仅存8根宋代方石柱。1998年以钢筋混凝重建桥亭。同年被列为晋安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比照片可以看出,新桥整体加高了不少,而且地面也有所垫高,把放大的石柱脚掩埋了些许。
东际桥亭西南侧是以前的白云廨院,相当于涌泉寺在山脚下的接待处,还负责管理寺田。白云廨院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重修,上世纪50年代后渐废,被改为畜牧场、劳动基地、政治学校等。原址现在是鼓山旅游索道站和市委党校。








.jpg)
_2025.jpg)
大罗汉台
大罗汉台为一块巨石,像一把巨大的石椅。巨石上有三个深陷的足印,不知凿于何时,跟很多景区一样,传说为仙人脚印。


_113825792-拷贝2.jpg)
_113825792-拷贝2_2025.jpg)
万松湾
万松湾是鼓山古道过了松关亭(今十八景服务楼的位置)后前往涌泉寺的最后一段,因路趋平坦、遍布松树而称。万松湾中段快到更衣亭处,路旁有一座万寿塔,原为清代建筑,一面佛龛横额楷书“万寿塔”。另三面横额均楷书“南无阿弥陀佛”。据资料为1986年重修。根据现状并对比老照片,现在的万寿塔只有塔身、上檐、蕉叶三块旧石料,其余为新料,并且方向旋转了180度。所以1986年应该是利用散落的旧构件重建,并且在不远处全新仿建一座新塔。
万松湾中段有一座更衣亭,此处距离涌泉寺约半里路。现亭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多次重修,1998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_11382579_1.jpg)
_11382579_1_2025.jpg)
-拷贝-1.jpg)
-拷贝-2025.jpg)
-拷贝-1.jpg)
-拷贝-2025.jpg)












小罗汉台
位于万松湾古道尽头下边公路旁。为一块露出地面的小石台,石壁上有摩崖“羅漢臺”。台上立一座石塔,四面均有佛龛、佛像,每尊佛像两侧立供养人,棱角处雕刻大鹏鸟,疑为宋代遗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