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城内豆区园,是明末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宅园,念作“豆ōu园”。“豆”和“区”都是古代的一种容器,也是容量单位,四升(一“升”约200ml上下)为一豆,四豆为一区,用作园名,意为弹丸之地耳。叶向高自编年谱《蘧编》载:
初买龚氏宅,甚隘,无力他徙,于西关外觅隙地数亩,辟园筑室,为游息之区,意殊乐之。
(卷一,万历三十年)
所辟西园现已不存。除此二园外,叶向高在府城内还有一处芙蓉园,为福州名园。
关于豆区园的面积,现有资料大多称“近200平方米”(或“不及3亩”),实则有近2000平方米,即使只计算园的部分,也有1000平方米左右。这在福州现存诸多园林中,已为大观。
此园虽是从他人处购置,但叶向高大概是亲自修葺过的,并且用心不浅。园中多置奇石,首屈一指为闲云石。闲云石高4.9米、宽2.35米、厚0.35米,正面篆书“闲云”二字。《(康熙)福清县志》载:
闲云石,在县城豆区园内,大学士叶向高自为铭曰……
题记位于石背,全文如下
此石来自海上,酷似一片云,或谓似鲤,鲤能化龙,云从龙耶,爰为之铭:为云为龙,变化何穷,起沧海,升层穹,壁立乎此中。
然后是百猴石,为一柱状钟乳石,约3米高。清代《闽杂记》载:
福清叶文忠公园多石,大小百数,皆有名,池中一石直立如柱,高丈余,围二三尺,雨后则四面皆现猴形,头面手足,莫不备具,晴则不甚辨也,百猴石数之实只八十有一,云百举成数耳。
又有“浮海山石”等奇石种种。《闽杂记》又载:
叶园荷池旁,假山叠石为洞,高丈余,可通往来,洞门上三石纹如蜂巢,隐成“浮海山”三字,大皆径尺。每石一字,大小既同,神势亦洽,俨如一手书,远望尤似,此与百猴石皆园中石之最奇者。其余又有伏虎踞龙、盘螭舞凤、达摩渡江、项庄舞剑、鲤鱼跳龙门等皆以形似名之,无甚奇也。相传文忠爱石,告归后,门生故吏所献,或航或辇,一石所费有及千金者。文忠在时,最爱一喷云石,高只二尺余,每天将雨,辄云气潇然自诸窍出,形质亦兼,有皱瘦透之胜。文忠故后,不知何时为人窃去矣。
按照以上文献来看,大约可以推想,在万历四十二年辞官归里之后,叶向高应该是在豆区园居住并经营了一段时间。不过到了清中期,豆区园已经不是叶家的了。《闽杂记》有载:
福清叶文忠园,今归吴擢英上舍,道光甲午,以八百金购之叶氏者。
至新中国成立后,豆区园为县政协和工商联的办公处,文革期间遭到较大破坏。至1994年,才由福清市政府加以修缮,“保留原有古建筑风格,依照历史记载恢复原貌,并适当扩大建筑规模”。1999年,以豆区园为馆舍,福清市博物馆成立。
整体而言,豆区园的基本格局算得上是沿袭旧制,东区为宅院,西区为花园。不过这宅院,与花园北面的办公楼,及园中亭、阁等建筑皆为1994年后所建,粗枝大叶,不足观也。园中北侧为主假山,高数米,基本由湖石砌成,山中部有雪洞,洞口题曰“小蓬莱”,洞中抹灰作湖石褶皱状,这是福州园林叠石的代表性技艺。山东、西各有磴道至山顶,山顶置一亭曰“集翠亭”,可俯瞰全园。池位于园南,其水面大小约与主体假山相当,自东侧一狭长涧流而出,作水源之意,与江南园林之技法相似。假山东南有一余脉伸出水面,置一水平片状巨石,半悬于池上,其上置一白色花岗石峰,称“钓鱼台”。
园中最妙的是,“钓鱼台”东南架桥三座,呈树丫形相交。三座桥各不相同,一座为平梁桥,通书斋;一座为湖石砌成拱桥,颇有山野逸趣。最为精彩的是南侧的石拱桥,是两块由巨石凿成的长4.6 米、厚 0.22 米、宽 0.24米的“石拱”并排架设,其形如长虹卧波,意境高古。在常熟赵园·曾园中,有明万历间御史钱岱“小辋川”遗构石拱桥一座,其形如出一辙。此二桥可为晚明审美之典范。
可惜在2019年,管理方福清市博物馆以安全之名,在石桥、假山上安装栏杆,古意全无,大煞风景,以膨胀螺丝固定,更是煮鹤焚琴,为恶不悛。
可怜一代名/明园,至今不过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怪哉。
▼ 常熟赵园·曾园中的石拱桥
▼ 其他豆区园现状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