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山脚到涌泉寺有一条古香道,现在有“七里七亭”之说,共有2000多级台阶,旧时有说长达十里的,民国《福州旅行指南》则说“石阶共三千八百级”;至于“七亭”,在清代和民国说法各异,在某些时期可能还不止七亭。总之,历经数百年的营造与修缮,这条朝拜之路逐渐形成了节奏有致、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
除了七亭,在进涌泉寺山门(天王殿)之前,还要经过一座外山门和三座牌坊。
第一座牌坊位于1972年建的“石鼓名山”牌坊附近,大约在“鼓山摩崖题刻”文保碑的位置。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牌坊的背面写着“又恁麽去”。这座牌坊鲜有人知,留下的影像很少。在1946年何敏先写的《八游鼓山印象记》中有写道:“山门的第一个牌坊,前额曰:‘石头路滑’,后额曰:‘又恁么去’。”前后的匾额都引了禅宗的典故,大俗大雅,耐人寻味。


过了第一座牌坊,是一段两边有矮墙的石板铺就的弧形甬道,甬道的尽头稍有一个转折,围墙上嵌有石碑“入佛境界”。围墙后右边是最后一亭——驻锡亭;左边则是涌泉寺的外山门——无尽石门。
驻锡亭立于溪涧之上,是一座亭桥,按现在的说法则叫廊桥。桥旧名罗汉桥,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年间改名驻锡桥,清乾隆二十七年在桥上建亭,遂成今貌。锡杖为佛教出家僧侣所持的一种法器,“驻锡”指僧人将锡杖停驻,进而转指僧侣居留在某一处所。
.jpg)
2025.jpg)






无尽石门是涌泉寺的外山门,为一单檐歇山顶建筑,三开间,进深五柱。据说是明天启五年曹学佺始建。后来多次重建、重修。
过了无尽石门又是一段曲折的甬道,途中有十八罗汉灵塔(1995年造)和两座牌坊。牌坊均为四柱三门。一座在路中段,前额曰“万福来朝”,后额曰“回头是岸”;另一座牌坊在甬道尽头,前额曰“海天砥柱”,后额曰“佛圣门庭”,穿过牌坊就是罗汉泉和天王殿前庭。可惜如今这两座牌坊都已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替代品了。
在这一段甬道上本可拍摄涌泉寺正面的全景,但因为加高了围墙、新植了不少树木,如今已不能复现旧影。
.jpg)
2025.jpg)








_113825792-拷贝.jpg)
_113825792-拷贝_2025.jpg)


在甬道的右手边有一组建筑,回龙阁与岁寒寮并排而立。这两座建筑在老照片中也有多个版本。
回龙阁原为澄心亭,俗称鱼池亭,为一单层方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左右,涌泉寺住持妙莲禅师将澄心亭改建为回龙阁,祀关羽,同时建“万福来朝”牌坊。
岁寒寮原为一层双坡顶建筑,清末改为两层,民国又重建改为三层歇山楼阁建筑,与回龙阁并立。虽然现有资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老照片,可以把这两次重建的时间缩小到一个极小的区间内,如民国重建的时间应在1929-1930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回龙阁失火,连同旁边的亭、寮全部被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涌泉寺住持虚云和尚向陈培锟等募数万元巨款,请福州工程师林天民绘图设计而重建,故极为富丽堂皇。阁旁有陈氏自建别墅岁寒寮,规模虽较小,亦颇可观。这一版的建筑大体留到了今天。
1970年代,两建筑被改为贵宾招待所。1980年代,又改为涌泉寺素菜馆至今。


.jpg)
2025.jpg)








.jpg)
2025.jpg)
不得不提的是,回龙阁、岁寒寮是拍摄涌泉寺全景的经典机位,历年留下了多张拼接照片。但是这一视角现如今已经完全不可复现。以下选取几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欣赏一下逝去的景观吧。






天王殿传说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历代均有重建。如今能够从老照片看到的,最早的应该是清乾隆十六年重修后的版本:面阔七间、一高两低的悬山顶殿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将木柱替换为石柱。
民国,约1920-1922年间,天王殿重建。将前廊部分屋面下沉,形成局部重檐的效果;两侧增加马鞍墙,原有悬山屋顶改为硬山,多处的木隔断改为砖墙。此次重建保留了清光绪三十四年的石柱。民国重建后的天王殿应该是清水墙面,而现在都涂刷了朱灰。
1972年,从福州南郊城门梁厝村龙瑞寺移来了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的一对“千佛陶塔”,摆在了天王殿前两侧,成为了涌泉寺的标志性景观。










穿过天王殿是涌泉寺宽大的中庭,称为明堂。中间有石卷桥,下有池,建于南宋乾道八年。桥两旁原有风幡木杆,1927年由福州船政局捐造一对铁塔替代。明堂左右有钟鼓楼,三层歇山建筑,现存建筑根据石柱上的题记应重建于1927-1930年之间(1929年左右虚云大师筹资扩建寺宇),对比老照片可以看出较清代有所增高。
大雄宝殿在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存主要是清康乾时期的格局、光绪八年重修的内外装修,后来还更换了一些石柱。面阔五间,副阶周匝,重檐歇山,大雄宝殿的形象在历年的老照片中都没有太大变化。










.jpg)
2025.jpg)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方,重建于清光绪十四(1888)年,民国有修缮更换石柱,现有建筑基本保留清光绪十四年的形制。法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双坡硬山顶,两侧做马鞍形山墙(光绪重建前也是没有马鞍墙的)。法堂殿内五开间全部开敞,是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
此外藏经殿也留下了不少影像。藏经殿位于地藏殿东侧,现存为明末清初建筑,是存放佛经和文物的地方,殿内除大量经橱外,还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得到不少摄影师的关注。














.jpg)
2025.jpg)


鼓山三篇主要参考文献:
《鼓山志》
《鼓山艺文志》
《大鼓山·涌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