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鉴今 | 洪塘金山寺

洪塘金山寺,又名金山塔寺,在福州西郊的白龙江上,古时出福州西门、过洪山桥、行至洪塘街尽头便是。因寺建在江中礁岩上,浮出水面,宛如镇江的金山寺,故有“小金山”之称。

塔寺始建年代方志无明确记载,传闻先有塔,后有寺(庵),寺以塔名。因塔寺建在江中,屡遭洪水侵害,明曹学佺、清塔江社两次重修,民国23年(1934年)乡人捐资重建寺院,此后又多次被台风、洪水毁坏。1983年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进行全面修葺,同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极少被提及的是,1997年金山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外围增设广场,极大地扩大了“江心小石阜”的面积。现在所见到的整个金山寺的形象,都是在此之后形成的。笨重的广场将石基湮没,体量倍增的庙宇将赖以得名的石塔包围,只不过稍稍露出一点塔刹,整个塔寺再无若“石印”般的灵气。

石塔就是寺中唯一的古建筑。塔的始建年代亦无考,有五代说,有宋代说,均无实证。元代王翰《晚泊金山塔》诗中第一句即有“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船”,说明元代时已建有塔。现存的石塔为明晚期风格,八角七层空心,高11.5米(《福州市郊区文物志》),塔身逐级收分,各层无仿木结构,只在各个翼角下托一半栱状的短石条。金山塔的体量、风格大约与闽清的台山石塔(1546年)相近。

塔寺与江岸之间原有一座石桥以通往来,明《闽都记·金山塔》载:“旧有石桥以达于庵,因水塞,居民病之。万历乙卯年,拆石桥,而庵仍旧。”今寺中存一石碑,题“万历洪桥”。

在老照片中,给整个金山塔寺以点睛之笔的,无疑是西侧向江中探出的两株古榕。为了拍摄出古榕微妙的动感,大多数早期的摄影师选择闽江水位较低的时候,来到金山寺北侧的沙洲进行拍摄。可惜此二榕树大概在民国时已不存,如今在相同位置看到的则是一株樟树。樟树挂牌二级,另有介绍称其为明代状元翁正春所植。从各时期的老照片来看,这株樟树不过百年。在塔寺之南还有一株榕树,略小,亦向江中倾斜,上世纪六十年代毁于台风,后来在1992年补植一株。

如今想要复刻老照片的取景,已经格外困难。除了勉强露出的塔刹之外,几乎找不到可参照之物。在做古今对比的时候很难相信,明明差不多的取景,新寺竟撑满了整个画面。​硬要骨头里挑鸡蛋的话,在西北角没有完全被掩盖的台基中,还能找到和老照片里一模一样的几块石头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