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原罗源县城中心,地名即为塔兜。据县志记载,万寿塔“镇县中以治四明毒火”,始建于唐,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建,“耸峙冲衢,巍然为城市之镇”,说明此塔为罗源的风水塔,盘踞要津,至关重要。此后屡毁屡建,弘治十年(1497年)竖亭以翼之;嘉靖己亥(1539年)亭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遭火灾,亭塔俱烬;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并增加塔高,新建亭子祀观音于其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罗源知县保兆炳倡捐重建塔亭,并作《募缘引》,说建塔亭的目的是以期“古迹可以长留不朽”,“亦以‘万寿’名亭”,又称观音亭。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僧证亮移观音亭于莲花山麓榕树下,文革中毁。

万寿塔在明清时被列为凤城八景之一,称“市心佛塔”,有诗赞曰:“宝塔矗嶙峋,镇兹来往路。欲醒世间人,横著慈航渡。”明邑人林元铸为“凤城八景”写诗序,曰:“闲登市心之塔,俯视行旅往来,日不知几万众?而阖邑圜阓了然目中。”说明万寿塔在清康熙火毁之前是一座能够登临的塔。

万寿塔为八角形仿楼阁式石构,塔身、塔檐分别用花岗岩和青石交错垒砌,别具一格。塔高十三层,直径逐层收分,高度逐层递减,总高13米,比例之修长,为省内少有。一层西向开一门,门上书卷状青石匾额书“萬寿塔”三字,一层塔檐浮雕出瓦当、滴水及蝙蝠翘角,二层塔檐则雕如意头。第三层东南、西北开有壶门,四层西南开一壶门,二层和五层以上无门窗。十层以下每层塔身各面浮雕佛像。塔刹为青石雕刻,覆盖铜箔,形如覆钵,顶尖而长。原来壶门边立青石天王像二尊,一尊被盗,一尊被深埋于地下,后出土现收藏于县博物馆。

1980年10月万寿塔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罗源建街心公园时,原拟名“万寿公园”,移塔于公园中心,后因万寿塔为文物保护单位,遂留古塔于路边人行道上,方成今貌。

万寿塔全景
清晨的万寿塔
万寿塔一层正面开门并有匾额题名
万寿塔护塔石将军(拍摄于罗源博物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