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门口埕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循序渐进、秩序井然,比如入户空间就用照壁、外门、内门、甬路等加以组织。闽地方言把建筑前的空地或庭院称为“埕”,既是可用作生活晾晒,也是排场的体现。罗源传统民居的大门口常常用一道“L”形的矮石墙加以围合,由于没有采访到本地的称呼,这里姑且用“门口埕”来指代。门口埕的存在,把入户的动线由纵向转为横向,一来非常适应山地纵深浅的场地条件,减少台阶的级数;二来在大门口创造出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地,不至于一出门就面对山坡;再有就是起到类似照壁的作用,对建筑的大门部分屏障,不至于一眼看透。这种门口埕尤其多见于山地民居,有的甚至形成梳篦状的交通流线。

山坡上前后排列的民居统一从一个方向进出,形成梳篦状的交通流线
一处典型的入口形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