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匹岩寺

碧里乡碧里村东北的双贵山中有巨石古名“匹岩”,即一整块岩石之意,岩下有天然洞穴高二十余米,广约六百平方米,有寺藏于洞中,以岩名之匹岩寺,又称碧岩庵、碧岩寺,为福建著名的岩寺之一。寺相传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宋景德年间、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十三年(1778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四次重修,1984年大规模扩建,2017年再修。

匹岩寺大雄宝殿为清同治二年重建,位于岩洞底部,垒石为基,面朝洞穴,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双坡硬山顶。岩洞上方缝隙中垂下一藤,倒悬于岩洞中央,枝繁叶茂,九月开白花,人称“千叶宝莲花”。岩洞上方渗出清泉,滴沥而下,昼夜不绝,微风动处,犹如雪花纷飞,称之为“碧岩飞雪”,为罗川八景之一,又有民国罗源县令梁文煊题“石壁飞泉”在洞侧。寺前还有回文诗碑一处,假托乾隆下江南时到此所作,共24字排列成环形,可读作:江南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流水响,半山流水响潺潺,潺潺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碧岩,花发碧岩春讯到,碧岩春讯到江南。

匹岩全景

罗源风物 | 圆惠堂

王沙圆惠堂位于中房镇王沙村南公路边,坐东南朝西北,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主要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圆惠堂前有门楼,应为清中后期改建而成,标志性的歇山屋顶搭配如意斗栱,构成经典的清代高等级门脸。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歇山屋顶,廊前设遮阳板,整体平面格局、构造做法与洋头大善宫高度相似,明间后金柱梁下墨书“峕乾隆肆拾柒年(1782年)壬寅嵗孟冬重建”,只比大善宫晚了22年。而相较之下,圆惠堂藻井更加高耸,斗栱更加繁复,尤其“满置斗”做法比较罕见(与宁德东山圣母宫如出一辙),整体技艺更趋圆熟,是罗源这批宫庙大殿中的巅峰作品。尤其珍贵的是,大扛梁下皮漫漶的墨书经红外摄影可见“緣首選擇寧邑木匠林長間……”等字,此处与宁德东山圣母宫(1755年)的绳墨之一“林長澗”应当是同一人。种种迹象表明,这批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大殿有可能是由同一脉木匠承建,即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溪富村林氏匠人家族。大殿后还有佛堂,建筑经现代改建,唯留存三座宋代须弥座,将圆惠堂的历史上探至近千年之前。

圆惠堂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圆惠堂全景
圆惠堂正面做遮阳板
圆惠堂正殿藻井
后部佛堂宋代须弥座
(左图)圆惠堂正殿扛梁下皮有木匠姓名的题记(红外照片) (右图)宁德东山圣母宫中绳墨题记(红外照片)

罗源风物 | 大善宫

大善宫位于罗源县飞竹镇洋头村,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由大殿、回廊和天井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歇山屋顶,中心的三间是整个宫庙最核心的祭拜空间,明间由四根内柱圈定为正方形,上方覆盖双层藻井,四角两跳接八角四四跳一律用计心斗栱,尤其上层斗栱居中放置比较罕见,两侧的次间做平棊天花,平綦枋亦有藻井的意象。核心三间前后各有一条内廊,做素平天花,属殿身的九宫格空间,对应歇山顶正脊和垂脊覆盖的部分。殿身被四面环绕包围,前有轩廊,左右侧廊,后为神龛,对应歇山顶戗脊覆盖的部分。

除了按照惯例省去明间栋柱外,大善宫大殿还用扛梁分别减去了明间前外金柱、次间前后内金柱,大大增加了核心九宫格空间与前轩廊、侧廊之间的流动性,更便于祭拜和布置塑像。这种平面布局还可见于附近的马洋宫、云梯宫、圆惠堂、斌溪福溪宫、宁德东山圣母宫,而且全都是建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一组具有相同空间模式和相似构造的乡土宫庙建筑群,而大善宫正是其中罗源境内保存最完好、历史信息最丰富的一座。

大善宫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罗源风物 | 皇万宫

洪洋皇万宫位于罗源县洪洋乡皇万村西南的古道旁,由回廊、厢房和大殿组成,前廊有两重大门,实则位于宫外,古道穿廊而过。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出游廊三间,殿内用横纵各两根扛梁呈井字形减去所有内柱,这种做法俗称“四梁扛井”。殿内中央做四角接八角藻井,次间及神龛上方有平天花藻井。殿内存有明代双耳三足石香炉和石供桌,香炉上刻“峕崇祯陆季嵗次癸酉二陽月吉旦东隅五甲陈家弟子仝建”,说明皇万宫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宫中部分构件如三重计心斗栱等仍保留了明代风格,并且为罗源境内仅有的两处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皇万宫目前为罗源县文物登记点。

皇万宫俯视
皇万宫内的古道走廊
皇万宫正殿

罗源风物 | 东山宫

中房镇林家村的东山宫与陈太尉宫一脉相承,宫中主祀陈庆即陈太尉,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东山宫坐北朝南,历经明清多次修建,现由门楼、戏台、拜亭、正殿、后殿组成。

门楼、戏台的形制结构与陈太尉宫的如出一辙,只是戏台的屏门和台板已被拆去,而戏台上方的藻井则保留完好,藻井中央的“双凤朝阳”彩画历时百余年依旧艳丽夺目。过了戏台之后是一座拜亭,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好填满了原本天井的位置,下雨时也可以直接步入正殿。拜亭上方是三个一组的藻井,中间是八角形如意藻井,两侧各一个六边形平藻井并彩绘“凤凰衔书”。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单檐歇山顶,前后均做轩廊,明间正中出斗栱三跳叠成八角形藻井,部分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东山宫前的路边立着三块古石碑:一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仲春的“阳溪林公墓道碑”;二是清清顺治辛丑科进士、广西灵山知县林长存的墓道碑;三是清朝“林公元配郑氏孺人墓道碑”。据说是近年在林家村附近山坡陆续发现的先贤的墓道碑,村民们将几块碑集中树立在此。

东山宫牌楼式大门
戏台藻井
拜亭藻井
东山宫前的三块墓道碑

罗源风物 | 小云宫

位于罗源县白塔乡小云村东南,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坐南朝北。建筑不大,总面积仅40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悬山顶,殿内用扛梁省去前金柱,稍稍扩大空间。小云宫最精彩的是正殿前建有一座歇山四角、精雕细刻的清代戏台,这座戏台为典型的闽东清代风格,背靠大门,槅扇屏风,舞台三面出挑、围以裙板栏杆,天花做一八角叠涩斗栱藻井,垂花挑檐配卷棚弓梁,象首角梁撑起飞檐翘脚,浮雕遍布再施以鎏金彩绘,画阁朱楼,琼林玉树,在县内只有陈太尉宫戏台可出其右,也因此小云宫在1986年1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难得的是,每逢节庆、酬神的日子,村民仍会延请戏班到此演出,除了设备有所更新外,观众、演员如何使用这座建筑,一如从前,此情此景,为他处罕见矣。

小云宫远眺
小云宫戏台
戏台藻井
小云宫戏台栏杆木雕装饰

罗源风物 | 罗源天后宫

罗源天后宫位于罗源县府前街,宫始建年代不详,原在罗源南陈桥头阜俗宫东北,清乾隆五年(1740)邑苏商将其移建于今址,乾隆五十八年(1793)再次重修。1952年后,天后宫曾被木材公司、农机公司、搬运公司等占用,建筑遭到较大破坏,1986年才被公布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归还民间管理。

天后宫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依次由宫门、戏台、樵楼、正殿、后殿及其上的梳妆楼组成,其中仅正殿为旧构,其余为1997年后重建或新建。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出游廊,游廊以内梁架、斗栱具有早期特征,殿堂正中上方用纵横大梁垒叠呈井口形状,属抬梁做法,与陈太尉宫宋构部分相似,形制年代十分古早,构件年代则应不晚于明,为清代迁建前的旧构,对于研究早期福州大木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罗源天后宫大殿正面全景
罗源天后宫戏台(现代建筑)
大殿内景仰视,结构与陈太尉宫颇有相似之处
檐柱柱础特写

罗源风物 | 罗源城隍庙

位于原罗源县治之东,今凤城镇北大路县政府东侧。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最后一次大规模重建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通邑募捐重建大堂,新建寝室;邑人郑嘉复,捐地建后堂,并捐东偏地,添建六房、皂班、酒楼、戏台、仪门、两庑、头门、华表等。 清咸丰三年知县杨福五有修缮。民国以后,城隍庙先后被用作罗源初级中学校舍、罗源实验小学、私立崇文小学的校舍。201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启动修缮,为福州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

罗源城隍庙坐北朝南,由大门、戏台、前殿和后殿等组成。大门为福州传统牌楼门式样,近年修复,其后原有仪门,今已不存。戏台原为歇山屋顶,三开间,上部梁架用扛梁减柱,其上再叠斗栱出三跳做藻井,大致保持清乾隆年间的大木结构,气势恢宏,构造精细。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硬山屋顶,殿前有月台并嵌龙陛石一块。后殿面阔进深与前殿相仿,然用歇山屋顶,盖因殿内后部设城隍神位,为祀神之所。近年修缮期间,从后殿清理出一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纪事碑,重新立于大门前,碑中详细记载了那次重建过程中诸位乡贤邑绅及其捐募额数,与县志等文献互为印证,为研究城隍庙和罗源县历史的提供可靠实证。

罗源城隍庙正立面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重建城隍庙记事碑

近年修缮期间,从后殿清理出一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的纪事碑,重新立于大门前,碑中详细记载了那次重建过程中诸位乡贤邑绅及其捐募额数,与县志等文献互为印证,为研究城隍庙和罗源县历史的提供可靠实证。

罗源风物 | 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罗源县城的南郊的莲花山半山腰,创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寺后石罅间有一眼清泉,古时每逢疫病流行,居民多来取水饮用治病,人称“圣水”,寺因此得名。寺院坐东朝西偏北,依山而筑,渐次升高,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二门、泻露池、大雄宝殿、法堂,前后之间高差极大,以回廊石阶相连。

现存大雄宝殿建筑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建,清代重修。大雄宝殿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出前游廊三间,用穿斗式结构,殿堂三间减中柱,梁架用材雄厚,斗栱疏朗大气,基本保持明晚期风格。大雄宝殿前左右分设钟楼、鼓楼,均为两层歇山顶。

大殿右边设有客堂,宋时为黄氏私塾“连茹斋”,理学大儒朱熹曾在此客居传学,其手书“南石古道”至今仍在。黄氏后人将私塾更名为“文公书院”,到了清道光年间舍给圣水寺改作客堂和禅房。

(道光)《新修罗源县志》中的“罗川八景”之一圣水泉声图
圣水寺全景

大殿左通莲花山,号称有四大奇岩:金钟磹 、眠鹤石、龙虎岩及笔砚岩,皆县内名胜,并存有大量历代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以“莲花山摩崖石刻群”之名被公布为罗源县文物保护单位。摩崖石刻群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朝,其时文人多南下屏居,或携友访游名胜,就包括罗源圣水寺,至正乙巳年(1365)一年中便留下了“栖云”等三段摩崖石刻。金钟磹就在寺内,巨石顶平而腹空,形如罩地金钟,因而得名。金钟磹后即为眠鹤石,两巨石顶部做石桥相连,登临可俯瞰全寺。眠鹤石上行不远原有龙虎岩,旧时岩下有清泉从罅隙中流出,即为“圣水”所在,惜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龙虎岩上方又有笔砚岩,为二石并立,分别形如笔砚,古时在此可俯瞰罗源全城。

圣水寺中最为著名、最有价值、也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栖云洞及其中的罗汉造像,在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栖云洞为金钟磹底部一天然石穴,洞口小而洞内宽大,传言洞内常年云雾缭绕。洞口上方有题额“栖云”,并有诗文“天开石室云居暖,山耸莲花水涌香”。洞中存有罗汉造像十八尊、摩崖题刻九段、古井一口。罗汉造像系辉绿岩勒造,每尊高0.74米至0.84米不等,依三面洞壁设花岗石须弥座而置其上,须弥座束腰上有题记:“住山比丘正心,谨募檀那壹拾玖位,各人捨錢柒貫,剏造观音菩萨乙尊,并住世羅漢壹拾捌位,安奉供養,各符心願。仍正心囬捨衣资柒拾貫,添立寶座,結砌池井,廉杖良田,用资恩省。峕嵗戊申淳祐捌年(1248年)玖月拾贰日造,石匠陈曾缘。”此罗汉造像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石雕罗汉,年龄、体态、神情、衣饰各具特色,无不维妙维肖。1993年以来,栖云洞六次遭劫,幸而十八罗汉造像均被追回;唯另一尊观音造像至今下落不明。

栖云洞全景

圣水寺后内另有僧舍利塔四座,其中有开山祖师谏二头陀的祖师塔。

罗源风物 | 陈太尉宫

罗源多庙宇,全县等级最高、也是仅有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属于此类。中房陈太尉宫作为屈指可数的南方宋构,远近驰名,份量自不必说;圣水寺栖云洞保存的宋代十八罗汉造像,也是福建省内仅有的珍藏。城隍庙和天后宫是罗源县城重要的公共建筑。在乡下,民间信仰发达,基本上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庙宇,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以小云宫、东山宫、皇万宫、大善宫和圆惠堂为代表。罗源还有数量众多的创始于唐宋时期的古寺,相对保存较好的有匹岩寺、曹山寺、金粟寺和崇寿寺,将会一一介绍。

中房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其历史根据《曹峰陈氏宗谱》可以上溯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罗源陈氏开基祖陈苏所建的陈氏宗祠。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嘉熙三年(1239年),陈苏先后被追封为“英惠侯王”、“显佑嘉应侯王”,后人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供陈苏像。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因战功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乡人因此将其灵牌供于正殿,大宫也改称“陈太尉宫”。

现在的陈太尉宫历经宋、明、清扩建,坐西朝东,由门楼、戏台、左右酒楼、左右配殿、正殿等组成,集历朝建筑风格于一体,为全国少有,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太尉宫正立面

陈太尉宫的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七柱六间,其中明间进深方向上的第二至第四柱共两间的形制、样式最为古老,且整体结构基本完整,一般被认为至少是南宋的原构,故此陈太尉宫得以跻身“福建三大宋构”之一。观之宋构部分,用梭形木柱,六柱等高、上置栌斗,当属殿堂造,内供陈苏夫妇像;月梁肥硕,栌斗雄大,卷杀曲线独特,都凸显了宋代福建地方建筑的特色。宋代部分梁架为抬梁式结构,神坛上方用月梁纵横垒叠呈井字状如同藻井,上做平棊天花;柱头铺作双杪双插昂出三跳,计为六铺作,正面作补间铺作三朵,有双杪双插昂六铺作和单栱素枋垒叠两种,铺作配置罕见于后世建筑。经过明、清两代的重修和扩建,正殿在宋代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后殿、前部和左右三面副阶,用草架抬高了屋面,形成今日重檐歇山的格局。宋构部分也就是前殿内留有石构须弥座,供陈苏夫妇像,座分前低后高两层,后半部须弥座露出部分题刻“嘉……寧……仁……僧……”,很可能是南宋原刻,则须弥座也经过扩大。塑像后置木屏,屏后为后殿,进深三间,其中前部一间做轩廊属于前后殿之间的过渡交通空间,中间殿身部分在宋代一开间的面阔之内,再做两道横向四椽栿做叠斗抬梁缝架,犹如在明间内再做新的“明间”,原本的明间梁架则用穿斗结构。后殿的后阑额下皮留有十分模糊的题记,借助红外摄影方可辨认出“峕康熙肆拾叁年(1704年)嵗次甲申仲吕月穀旦重脩”,为各类资料从未提及的“新鲜”重修记录,与殿身多处清早期风格的斗栱相呼应。正殿扩建时间不详,应不晚于明代。

陈太尉宫大殿明间正视
陈太尉宫大殿明间侧视
宫宋构部分仰视,梁架交错垒叠,形如藻井

两配殿应在正殿扩建时创建。现存两配殿形制相仿,均为重檐歇山屋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前设轩廊,殿内设方形藻井,做“回”字形空间。据现有资料,现存的左(北)配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前廊为清代修缮,上檐斗栱为单杪双插昂出两跳,计为五铺作,形制与正殿的宋代斗栱高度相似。左配殿内留有“凸”字形石构须弥座,风格高古,供陈太尉像。右(南)配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两次重建,保留了较多乾隆时期的构件。

门楼、戏台、酒楼均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门楼与戏台实为一体,做歇山屋顶,巍巍兀立,前部做如意斗栱、八字门墙,形成牌楼门式立面。大门后即戏台屏门,分隔了走廊与戏台,戏台中间设活动台板,拆下不用时可直通天井。门楼与戏台上方各做藻井天花,尤其以戏台藻井最为堂皇富丽,为四方斗栱接天宫转八角如意藻井,藻井朝向天井的外檐也做如意斗栱,繁复异常,巧夺天工。戏台两边接酒楼为两层,可通左右配殿及边门。

大殿回看戏台与两侧酒楼
清晨时分的戏台

罗源风物 | 皇万村

皇万村位于洪洋乡东部、天堂山东北一处凸出的山麓,洪洋溪自西向东南环村而过,非常符合传统相地的风水要求。最早黄姓迁居此地,后范姓也迁至此,叫黄范村。古文人为奉承皇帝,改叫皇万。现村中以黄、陈两姓为主。

两层高的黄氏祖厅位居皇万村中心,以俯察的姿态统领着全村的空间格局。黄氏祖厅现存建筑可追溯至明代,同时周边保留有多处明代民居和祖厅,全村明构数量在罗源乡间可谓翘楚。或许正是因为明构保留较多,全村的古厝都以古朴的悬山屋顶为主,少见闽东标志性的马鞍墙,因此整体风貌殊异于其它古村,甚至可以说呈现了明代以前闽东村庄的面貌。虽然既非“历史文化名村”,也不是“传统村落”,皇万村的风貌并不输于罗源现有的那些“传统村落”。如果说在大多数古村欣赏的是被符号化的“皮相”,那在皇万村要鉴赏的就是“骨相”了。

皇万村全景
皇万村黄氏祖厅与周边民居群
皇万村黄氏祖厅几乎是鹤立鸡群的姿态
民居群中的黄氏祖厅
建于明代的皇万宫
皇万村中一祖厅前的石埕被用于晒谷

罗源风物 | 百丈村

百丈村位于罗源县南部庭前山下,毗邻连江蓼沿。百丈溪自被向西南流过山麓,在村尾从巨石崖壁上快速滑落,称为龙潭瀑布,瀑布之上有古榕,有水尾宫,属非常典型的传统水尾配置。百丈村的房屋都建在溪北岸山脚下,远离溪水,中间为农田,由于地势开阔,这里的民居普遍做得疏朗大气,多数为堂横式大厝,除了宽敞的天井外,厝前还有与建筑等宽的大埕,足见此地民殷財阜。

百丈村还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34年8月12日至1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扎百丈村,在陈氏大院设临时指挥部,与闽东游击队会师,并对攻打罗源县城方案等作了周密部署。8月14日凌晨,经过激战,先遣队一举攻克罗源县城继续北上。现在,百丈村已经成为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丈村于2021年被列入第四批福建省传统村落。

百丈村全景(自东向西)
百丈村全景(自南向北)
百丈村全景(自西向东)
百丈溪龙潭瀑布
百丈村中的土地庙
百丈村吴氏宗祠

罗源风物 | 福湖村

福湖村是罗源县著名的畲族村,于2015年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传统村落,位于霍口畲族乡霍口溪南侧、南峰山北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域大部分为丘陵山地,森林覆盖率达85%。自明代起畲族入迁罗源,清康熙年间,福湖蓝氏始祖元位公入迁福湖,同时期迁入的主要有雷氏和蓝氏,后又有黄氏迁入。雷氏居于村后相对高的山坡上,蓝氏和黄氏则位于相对低的平坦处。如今村中百年以上的古厝约有十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雷家大院和蓝家大院。

福湖也是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23年(1934年)福湖成立苏维埃政府,畲族上层人士、知识分子雷梅波任主席。民国37年(1948年),福湖村在中共领导下建立武工队,集中点设在雷氏祠堂兼私塾内。武工队以福湖和周边畲族村民为骨干,曾经为地下党、解放罗源等周边地区作出贡献。解放后旧址改办福湖初级小学。

福湖村全景
福湖村蓝家大院

罗源风物 | 丰余村

丰余村位于飞竹镇北部,坐落在两山之间,西面是半岗峰,东面是月爿山,呈南北狭长线性布局特征,分上村、下村和水尾厝三个部分。村中溪流蜿蜒曲折,以九曲为名,一衣带水,自南向北贯穿全境,上游为泰山府;而在村水尾出口处,建有忠烈尊王庙,种风水林,筑堤拦水。九曲溪两岸房屋以溪为轴,由山脚依次向上,随山势起伏,错落有致,自然和谐,是典型的山地阶梯式布局。村中叶氏祖厅建于清代,上下两层,前有院埕,围墙前立着十三对旗杆石,凸显丰余人才辈出。1933年,国民党罗源县政府在丰余叶氏祖厅开办兵工厂,1934年初,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攻克丰余,将其收编成红军兵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简单兵器及服装、子弹带等供部队使用,现在叶氏祖厅成为了一处红色纪念地。

丰余村于2015年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传统村落。

丰余村全景
丰余村民居的风火墙,造型复杂,层次丰富

罗源风物 | 斌溪村

斌溪村境内有一溪流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北宋初期,余氏自古田杉洋迁入定居溪之北岸,余氏后裔遵循祖训,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将居住地称为文溪。明天启元年(1621年),余氏后裔余一凤迁居溪之南岸,迁居后除继续崇尚文化外,还兴习武之风,居民将居住地称为武溪。直至民国时期,村以文武溪为名。1950年,为了书写和称呼方便,村民将”文”与”武”字合二为一,改文武溪为斌溪村,并沿用至今。斌溪村于2020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传统村落。

北岸的文溪自然村传统格局最为完好,余氏祠堂位于村落中心,并设有私塾、建有书院,村民好学之风盛行。一条古道从文溪村中穿过,明代至民国时期,商业、服务业较为发达,古道两旁还留有明代和清代民居多座。文溪溪尾师公祠后,有一条罗源至古田的县际古道,经高峰岭、六丘岭、大圣宫、石桥头、半岭亭,翻过太阳山就到古田县善德村。这条古道在1934年“二三革命 ”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物资都是由古田通过这条古道运往王家湖、丰余、霍口等地,因此这段路也被村民称为”红军岭”。

文溪村俯瞰
文溪村中的古油坊

罗源风物 | 塔里洋村

塔里洋村是罗源县西部飞竹镇的一个蓝姓畲族村,村屋主要集中在塔里自然村。村庄建在半山腰上,背后的鼓角岩誉称奶娘山,山峰之巅的紫岩看似鼓角,故称鼓角岩。村前水尾处有楠木、红豆杉等古树形成风水林,并围出一口风水池。村中房屋层层升高,各自依山就势,呈扇形分布,视野开阔,可饱览四周的茂林修竹、远眺重重山峦。此外,塔里洋村境内还有蓝氏宗祠、英显尊王宫、西洋宫、陈靖姑墓、试剑石等古迹。

塔里洋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塔里洋村与奶娘山全景
塔里洋村水尾的风水林和池塘
西洋宫后的陈靖姑墓,部分石雕为元代构件

罗源风物 | 深坑村

深坑村位于中房镇西部的深山之中,深坑其实不是“坑”,海拔约有380米,不过是占据了群山之中相对较大的一块平地,因这片山区与中房等集镇距离都比较远,深坑逐渐发展成为了周边数个村落的交通和贸易中心,也是相对较大、人口比较密集的一个村庄。在南北贯穿深坑村中心的小溪边,还保留了一排旧时的店铺。深坑是罗源屈指可数的整体风貌保留较好的聚落之一,村中基本没有不协调的新建筑,同时因为过去人口较多,建筑比较密集,形成了一定的街巷,与罗源多数村庄呈开放或者散点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

深坑村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深坑村全景(自南向北)
远眺深坑村(自东向西),周边是广袤的山林
稻田与村落
深坑村的魏氏祖厝内陈列着上百本各地的志书

罗源风物 | 溪门村

溪门村位于中房镇西部,比邻另一传统村落深坑村,地处一处东西向狭长的河谷,从暗亭岭和云梯两个方向流下的溪水,在村东交汇,向西流过,在村中相对平缓的地带形成约20米宽的水面。从云梯下来的溪水要经过一段穷崖绝谷,形成一道龙潭瀑布,瀑布下不远就是一座建在巨石上的石拱桥,造型优美,形同满月,称为“卷桥”。石拱桥所连接的,就是翻越暗亭岭,通往中房的古道。村中的房屋坐落于溪流的南北两岸,依靠溪中的几条碇步桥来往交通。因为地形所限,房屋距离溪流很近,也没有几分田地。溪门村的房屋建筑乏善可陈,但以溪水取胜,环境清幽,与世无争,算得上是一处世外桃源。

溪门村于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溪门村全景俯视
溪门村的典型山谷地理环境
溪门村水头两溪汇流处(2018 年老照片)
溪门村水头石拱桥
溪门村水头龙潭瀑布

罗源风物 | 厚富村

厚富村地处罗源县西北部山区,北宋后期朱氏先祖迁居于此,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村庄四面环山,因森林繁茂物产丰厚,得名“厚富”。村东有水发于飞仙岩,经厚富盆地西北仅有的豁口,倾泻直下,落差达数十米,即为“厚富八景”之一的“层岩飞练”。瀑布之上,原有罗源唯一的木构廊桥(惜已火毁),桥旁还有临水宫和两座石牌坊,构成一组闽东最为经典的水尾建筑群。村中还保存有明代的朱氏祖厅和清代的朱氏宗祠,典型中国传统乡村的空间要素无一不备,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厚富村十余名青年建立了厚富乡苏维埃政府。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连江罗源,留下五百多名伤病员。红军总医院罗源厚富分院就设于中房镇厚富村朱氏祠堂内。在当地党组织和广大群众配合支持下,大部分红军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治愈后,先遣队战士重新走上革命征程,成为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的骨干。

厚富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厚富村全景(自西向东)
厚富村临水宫和双牌坊

罗源风物 | 吉际村

吉际村旧名“吉漈”,四面青山耸立,仅在北面有一水口,地势陡降,形成一小漈,故名。在溪水下游有一块经溪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天然石块(现状不存),因为形状酷似琵琶,被当地人称为“美女琴”,在汛期,“美女琴”具有分水的作用,据说以前涨洪水的时候,流水冲击石块,石块会随水转动。村庄选址于狮头山西麓坡地,几乎没有多少平地可供开垦,至明末清初时才有黄氏从宁德迁入。洪洋方向过来的古道过岭头隘从吉际穿过,北行不过两公里至中房。村中房屋都只有一进深,分布于山坡的各级台地,依赖纵向的石阶相互串联,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地村庄风貌。村内有一山泉流下,在村中部形成一汪水潭,成为吉际的主要饮用水源。

吉际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吉际村全景
吉际村口的阴阳风水树(古枫香)
村中心水潭是过去的饮用水源
村民在清理自家后墙上的植物

罗源风物 | 林家村

林家村位于中房镇北部,南连中房,北接宁德,河洋溪经村庄东侧自南向北蜿蜒流过。从罗宁古道至中房的乡道穿村而过,在林家村可折向北通崇寿寺、宁德后溪村,形成一处三岔路口,行人商贾往来众多,村庄至今留有旧式的商铺。林氏自宋元祐三年(1088年)迁入罗源中房,耕读传家,人文鹊起,仕宦辈出,在明清两朝涌现了十八位举人两位进士,林氏祖厅前的旗杆林即是一证。村中历史遗存丰富,除明清的林氏祖厅之外,还保留了古民居二十余座,东山宫、崇寿寺、崇宁宫等散布在村庄周围,还有古墓、古井、古树、天然牛石、龟石、雁石等,名胜古迹,自然风景,不可胜数。

林家村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林家村全景俯视
林家村全景
林家村林氏祖厅及周边鸟瞰
村民在林氏祖厅前晒谷

罗源风物 | 岭兜村

从罗宁古官道往中房的古道,从满盾村拐出,由东至西翻过枣岭通往中房,岭兜村就位于岭下的河洋溪畔,北倚山丘,南临溪田,是一处背山面水、玉带环腰的风水宝地。岭兜村依古道而兴,形成了古道穿村而过的格局。自宋元丰七年(1084年)建造的岭兜桥至祖厅,村中古道约有150米长,全程以石铺路,两侧密集分布着传统民居十余座,更显得古道蜿蜒曲折,深邃绵长。

岭兜村于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岭兜村全景(自东向西)

罗源风物 | 满盾村

满盾村位于中房镇东北,北接宁德地界,村庄的发展自然与两地交通发展息息相关。满盾村肇基于北宋至和元年,卓氏迁入。南宋宝庆年间,罗宁官道由飞鸾岭改走白鹤岭,途经满盾村东北的界首岭,设有一铺递,又有乡道穿村而过西走中房,自此满盾村成为一处要冲,得到快速的发展。满盾村的地形属两山之间的狭长溪岸平地,有两条溪流交汇后向西北流去,在村尾形成一处小龙潭,再与河洋溪水汇合,随即从石壁倾泻而下,落差达百米,称“百丈龙潭”。古时每逢久旱不雨,宁德、罗源两县官方以及民间都要到百丈龙潭举行祈雨仪式。现满盾村留有清代、民国古民居二十多座,其中村西北有五座连片的民居,形成 3000 多平米的古建筑群,气势磅礴。

满盾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满盾村全景
满盾村民居群俯视
百丈龙潭瀑布

罗源风物 | 洋坪村

洋坪村地处罗源县西部的一处山谷溪岸,北有大丈山,南有屏山,溪流自西向东穿村而过。自开基祖萧德雄于明万历年间迁入洋坪,已有四百余年。明清以来,萧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清代有文武举人、秀才等近40人,村中保存有多块“文魁”牌匾和旗杆石。每当有后辈取得功名或家成业就,便会重新择地兴建大厝。每座大厝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而用地较为充裕,建筑地盘舒展、天井开阔,更利于通风和采光。有别于多数古村的巷陌纵横,洋坪村的十余栋大厝则散布在溪流两岸,各自占据一块台地,顺应地势选择朝向和格局,形成疏朗而错落的村落面貌。

洋坪村于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洋坪村整体鸟瞰(自东向西)
洋坪民居一角

罗源风物 | 鉴江堡

鉴江堡位于鉴江镇镇区,是罗源东部的一处海防重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除县城外规模最大的聚落。据明嘉靖、清道光版《罗源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乡人吴因保创筑土堡,屯聚千余家;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乡耆尤圣养、林献等集资倡修,翌年完成,周长三百余丈,中地三百亩(与实际有出入)。万历元年(1573年)鉴江堡被倭寇攻破,旋即修复。今鉴江堡存东、南、北三个城门和部分墙基。其中南门保存最好,内为石拱门,外为石框门,可安装两层大门,南门外有明代的忠烈恩王宫和清代的夫人宫。东门为石拱门,今人修复时在内侧又砌一道石券,东门外有小庙一座正对。北门形制最特别,外侧是三合土夯筑的圆券,内侧砌一道石梁以安大门。

鉴江堡墙现被辟为环城路,北门-东门-南门段还保留部分墙基,轮廓大体可辨,城内街巷纵横,以风车形路网为骨架,巷内建筑林立,人口稠密,以尤氏为大姓,保留有明代的尤光被故居、清代的尤元沧故居“三落厝”等,城内明代民居十余处,部分坐落于城墙之外,说明明代鉴江人口就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从1972年的卫星图看,鉴江堡最初的形态应为团状,现在的东门、南门应是后来扩修土堡时所建。而现在传说为西门旧址的集福亭,远在溪流对岸,不可能是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堡门,而应是聚落发展、扩张到城外的结果。鉴江土堡是罗源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的一处抗倭遗产,目前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距离鉴江不远还有一座濂澳堡,由民间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以抵御倭寇,是除鉴江堡外罗源仅存的滨海抗倭遗迹。濂澳堡仅有村落规模,目前大多荒废,居民无多,但依然轮廓清晰,一面临溪,大体呈长方形,现存西门保存较好。由于现代建设较少,濂澳堡墙甚至比鉴江保存得更为完好,可惜目前尚无保护身份。

鉴江镇及周边山体、海湾航拍
1972 年鉴江卫星影像 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影像(USGS Earth Explorer)
鉴江镇总体俯视航拍,古堡轮廓大体可见
从夫人宫中看鉴江南门

罗源风物 | 罗源县城

罗源从宋乾兴元年(1022年)起定名罗源县,以境内罗江(今名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宋庆历八年(1048年)迁县治于凤山南麓(即今治所),至今已近千年。

罗源早年无城。明弘治年间,知县李南始筑土墙于要害之所,辟门十一处。其后多有呼声要求加固扩建城墙,屡有小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福建巡抚根据民意,改以石砌加固并扩大罗源城墙。不久后,倭寇万余人从宁德袭来,署令武灜凭借新修城墙,固守三天三夜,倭寇攻城无果,遂遁逃。罗源城后又经万历、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等多次重修,逐步定型。清代罗源县城全貌可见于(道光)《新修罗源县志》。

1938年,因抗日战争的需要,民国政府开始拆除城门及城楼等。1949年后,因城镇建设需要,陆续拆除大部分城墙,利用城墙基础修建了东西环城路等。如今,在孝巷、西环城路、凤山公园等处还能看到部分城墙遗迹,古城轮廓仍可识别,已属不易。

罗源城内的主要公共建筑,县署、文庙建筑群、武庙等都已无存,唯县署东侧的城隍庙作为学校使用留存至今。东门外有天后宫,大殿仍是明清原物。南门外莲花山的圣水寺和巽峰塔,至今依然是罗源的名胜和地标。罗源县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塔,始终保留在原址。城内留存的巷弄、民居,多分布在万寿塔以西的后张、李园坂、西大路、孝巷等地,且肌理连续成片,大体保持城镇聚落密集紧凑的建筑形态,古建筑总量和面积在福州各县中位居前列,尤其明代民居留有二十余座,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县城中都算是粲然可观。

(道光)《新修罗源县志》中的罗源县城图,绘出了罗源城的地理环境和城内外主要的公共建筑
1965 年罗源县城卫星影像
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影像(USGS Earth Explorer)
罗源县城现状航拍,原城池轮廓基本可辨
罗源县城老照片,1930 年
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出自夏咏美女士(Emily Susan Hartwell)的文件资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发布数字档案,笔者标注
街巷中还能见到挑着竹提篮的居民
后张路 26 号明代民居,使用扛梁减柱结构,为县城明代大厅代表,现为罗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罗源县城典型明代民居及典型明代结构集锦
李园坂清代中晚期民居,为城内空间最敞阔而工艺最精细者
罗源北门外的梅岭古道,隶属于福州通往宁德乃至温州的官道

罗源风物 | 小引

罗源县域东西长、南北短,地形连山接海、弥山跨谷,从东部的滨海渔村,到西部内陆的僻野山村,丰富的地貌变化造就了多样的聚落形态。就地貌的人居条件来说,罗源可谓八山一水一分田,即使在沿海地带平地也极为有限,大部分聚落只能在山麓土坡上寻求发展。农业社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房屋建造要让位最好的土地于耕作,转而在局促的台地上辗转腾挪、各尽所能。所以,山村的聚落形态相对松散,朝向也不统一,而在平地上的聚落则更加紧凑,更容易形成密集的街巷。

在社会维度上,福温古官道罗宁段自南向北穿过罗源的核心地带。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官道改走白鹤岭,数百年来这条交通大动脉见证了罗源的兴衰。相比于西部山峦的阻隔,顺着南北古道与省城福州、宁德和连江的交流一直是罗源发展的主旋律,沿途的石刻、桥梁和建筑中四处都藏着人来客往的蛛丝马迹。

山海的纵深和频繁的交流造就了罗源多样的建筑风貌。县城的街道星罗棋布,深宅大院好似省城;东边滨海的渔村以石为墙,抵御海风的侵袭;西边山里的民居就地取土,夯筑成厚实的墙体;南部的白塔乡与连江丹阳盆地毗邻,建筑空间疏朗大气;北部的中房地接宁德,空斗砌的墙面青砖如黛。

罗源没有类似土楼、寨堡、廊桥那样集特异性和标志性于一体的建筑,所以长期以来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好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罗源都有足够出众的实例。中房陈太尉宫是罗源传统建筑当之无愧的代表作,集合宋、明、清历代建构于一体,号称“福建三大宋构”之一;小云宫的戏台精妍丽,至今仍在发挥原有的功能;霍口卓氏旗杆厝是同类横厝厅中的一朵奇葩;岭兜转水桥集古韵和秀美与一体,或许可以竞争福建最美的小型宋代桥梁。除了这些早已名声在外的建筑之外,罗源山川中还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遗产,百丈吴氏宗祠、厚富朱氏祖厅、皇万黄氏祖厅、后路天主堂、南洋蓝家大院等,皆各具特色,目前都还没有被登记为文物,期待以后能够给予这些历史遗产相应的保护措施。

中房陈太尉宫
飞竹镇塔里洋村
中房镇溪门村
中房镇陈太尉宫
起步镇金粟寺
洋坪对面厝横头厝
中房镇陈太尉宫夜景
岭兜转水桥和亭
碧里乡匹岩寺
西兰乡洋坪村民居
巽峰塔
霍口久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