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罗源县城

罗源从宋乾兴元年(1022年)起定名罗源县,以境内罗江(今名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宋庆历八年(1048年)迁县治于凤山南麓(即今治所),至今已近千年。

罗源早年无城。明弘治年间,知县李南始筑土墙于要害之所,辟门十一处。其后多有呼声要求加固扩建城墙,屡有小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福建巡抚根据民意,改以石砌加固并扩大罗源城墙。不久后,倭寇万余人从宁德袭来,署令武灜凭借新修城墙,固守三天三夜,倭寇攻城无果,遂遁逃。罗源城后又经万历、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等多次重修,逐步定型。清代罗源县城全貌可见于(道光)《新修罗源县志》。

1938年,因抗日战争的需要,民国政府开始拆除城门及城楼等。1949年后,因城镇建设需要,陆续拆除大部分城墙,利用城墙基础修建了东西环城路等。如今,在孝巷、西环城路、凤山公园等处还能看到部分城墙遗迹,古城轮廓仍可识别,已属不易。

罗源城内的主要公共建筑,县署、文庙建筑群、武庙等都已无存,唯县署东侧的城隍庙作为学校使用留存至今。东门外有天后宫,大殿仍是明清原物。南门外莲花山的圣水寺和巽峰塔,至今依然是罗源的名胜和地标。罗源县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塔,始终保留在原址。城内留存的巷弄、民居,多分布在万寿塔以西的后张、李园坂、西大路、孝巷等地,且肌理连续成片,大体保持城镇聚落密集紧凑的建筑形态,古建筑总量和面积在福州各县中位居前列,尤其明代民居留有二十余座,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县城中都算是粲然可观。

(道光)《新修罗源县志》中的罗源县城图,绘出了罗源城的地理环境和城内外主要的公共建筑
1965 年罗源县城卫星影像
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影像(USGS Earth Explorer)
罗源县城现状航拍,原城池轮廓基本可辨
罗源县城老照片,1930 年
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出自夏咏美女士(Emily Susan Hartwell)的文件资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发布数字档案,笔者标注
街巷中还能见到挑着竹提篮的居民
后张路 26 号明代民居,使用扛梁减柱结构,为县城明代大厅代表,现为罗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罗源县城典型明代民居及典型明代结构集锦
李园坂清代中晚期民居,为城内空间最敞阔而工艺最精细者
罗源北门外的梅岭古道,隶属于福州通往宁德乃至温州的官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