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小引

罗源县域东西长、南北短,地形连山接海、弥山跨谷,从东部的滨海渔村,到西部内陆的僻野山村,丰富的地貌变化造就了多样的聚落形态。就地貌的人居条件来说,罗源可谓八山一水一分田,即使在沿海地带平地也极为有限,大部分聚落只能在山麓土坡上寻求发展。农业社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房屋建造要让位最好的土地于耕作,转而在局促的台地上辗转腾挪、各尽所能。所以,山村的聚落形态相对松散,朝向也不统一,而在平地上的聚落则更加紧凑,更容易形成密集的街巷。

在社会维度上,福温古官道罗宁段自南向北穿过罗源的核心地带。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官道改走白鹤岭,数百年来这条交通大动脉见证了罗源的兴衰。相比于西部山峦的阻隔,顺着南北古道与省城福州、宁德和连江的交流一直是罗源发展的主旋律,沿途的石刻、桥梁和建筑中四处都藏着人来客往的蛛丝马迹。

山海的纵深和频繁的交流造就了罗源多样的建筑风貌。县城的街道星罗棋布,深宅大院好似省城;东边滨海的渔村以石为墙,抵御海风的侵袭;西边山里的民居就地取土,夯筑成厚实的墙体;南部的白塔乡与连江丹阳盆地毗邻,建筑空间疏朗大气;北部的中房地接宁德,空斗砌的墙面青砖如黛。

罗源没有类似土楼、寨堡、廊桥那样集特异性和标志性于一体的建筑,所以长期以来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好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罗源都有足够出众的实例。中房陈太尉宫是罗源传统建筑当之无愧的代表作,集合宋、明、清历代建构于一体,号称“福建三大宋构”之一;小云宫的戏台精妍丽,至今仍在发挥原有的功能;霍口卓氏旗杆厝是同类横厝厅中的一朵奇葩;岭兜转水桥集古韵和秀美与一体,或许可以竞争福建最美的小型宋代桥梁。除了这些早已名声在外的建筑之外,罗源山川中还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遗产,百丈吴氏宗祠、厚富朱氏祖厅、皇万黄氏祖厅、后路天主堂、南洋蓝家大院等,皆各具特色,目前都还没有被登记为文物,期待以后能够给予这些历史遗产相应的保护措施。

中房陈太尉宫
飞竹镇塔里洋村
中房镇溪门村
中房镇陈太尉宫
起步镇金粟寺
洋坪对面厝横头厝
中房镇陈太尉宫夜景
岭兜转水桥和亭
碧里乡匹岩寺
西兰乡洋坪村民居
巽峰塔
霍口久安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