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陈太尉宫

罗源多庙宇,全县等级最高、也是仅有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属于此类。中房陈太尉宫作为屈指可数的南方宋构,远近驰名,份量自不必说;圣水寺栖云洞保存的宋代十八罗汉造像,也是福建省内仅有的珍藏。城隍庙和天后宫是罗源县城重要的公共建筑。在乡下,民间信仰发达,基本上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庙宇,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以小云宫、东山宫、皇万宫、大善宫和圆惠堂为代表。罗源还有数量众多的创始于唐宋时期的古寺,相对保存较好的有匹岩寺、曹山寺、金粟寺和崇寿寺,将会一一介绍。

中房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其历史根据《曹峰陈氏宗谱》可以上溯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罗源陈氏开基祖陈苏所建的陈氏宗祠。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嘉熙三年(1239年),陈苏先后被追封为“英惠侯王”、“显佑嘉应侯王”,后人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供陈苏像。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因战功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乡人因此将其灵牌供于正殿,大宫也改称“陈太尉宫”。

现在的陈太尉宫历经宋、明、清扩建,坐西朝东,由门楼、戏台、左右酒楼、左右配殿、正殿等组成,集历朝建筑风格于一体,为全国少有,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太尉宫正立面

陈太尉宫的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七柱六间,其中明间进深方向上的第二至第四柱共两间的形制、样式最为古老,且整体结构基本完整,一般被认为至少是南宋的原构,故此陈太尉宫得以跻身“福建三大宋构”之一。观之宋构部分,用梭形木柱,六柱等高、上置栌斗,当属殿堂造,内供陈苏夫妇像;月梁肥硕,栌斗雄大,卷杀曲线独特,都凸显了宋代福建地方建筑的特色。宋代部分梁架为抬梁式结构,神坛上方用月梁纵横垒叠呈井字状如同藻井,上做平棊天花;柱头铺作双杪双插昂出三跳,计为六铺作,正面作补间铺作三朵,有双杪双插昂六铺作和单栱素枋垒叠两种,铺作配置罕见于后世建筑。经过明、清两代的重修和扩建,正殿在宋代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后殿、前部和左右三面副阶,用草架抬高了屋面,形成今日重檐歇山的格局。宋构部分也就是前殿内留有石构须弥座,供陈苏夫妇像,座分前低后高两层,后半部须弥座露出部分题刻“嘉……寧……仁……僧……”,很可能是南宋原刻,则须弥座也经过扩大。塑像后置木屏,屏后为后殿,进深三间,其中前部一间做轩廊属于前后殿之间的过渡交通空间,中间殿身部分在宋代一开间的面阔之内,再做两道横向四椽栿做叠斗抬梁缝架,犹如在明间内再做新的“明间”,原本的明间梁架则用穿斗结构。后殿的后阑额下皮留有十分模糊的题记,借助红外摄影方可辨认出“峕康熙肆拾叁年(1704年)嵗次甲申仲吕月穀旦重脩”,为各类资料从未提及的“新鲜”重修记录,与殿身多处清早期风格的斗栱相呼应。正殿扩建时间不详,应不晚于明代。

陈太尉宫大殿明间正视
陈太尉宫大殿明间侧视
宫宋构部分仰视,梁架交错垒叠,形如藻井

两配殿应在正殿扩建时创建。现存两配殿形制相仿,均为重檐歇山屋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前设轩廊,殿内设方形藻井,做“回”字形空间。据现有资料,现存的左(北)配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前廊为清代修缮,上檐斗栱为单杪双插昂出两跳,计为五铺作,形制与正殿的宋代斗栱高度相似。左配殿内留有“凸”字形石构须弥座,风格高古,供陈太尉像。右(南)配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两次重建,保留了较多乾隆时期的构件。

门楼、戏台、酒楼均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门楼与戏台实为一体,做歇山屋顶,巍巍兀立,前部做如意斗栱、八字门墙,形成牌楼门式立面。大门后即戏台屏门,分隔了走廊与戏台,戏台中间设活动台板,拆下不用时可直通天井。门楼与戏台上方各做藻井天花,尤其以戏台藻井最为堂皇富丽,为四方斗栱接天宫转八角如意藻井,藻井朝向天井的外檐也做如意斗栱,繁复异常,巧夺天工。戏台两边接酒楼为两层,可通左右配殿及边门。

大殿回看戏台与两侧酒楼
清晨时分的戏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