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的木拱廊桥

廊桥,又称为厝桥、风雨桥,除了交通功能之外,还具有遮阳避雨、休憩停留、交流聚会等作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有一种极其特殊的木拱廊桥,仅仅分布于闽浙交界地带的数个县市。木拱廊桥作为特有建筑类型的历史并不久远,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才被学术界惊喜地“发现”。桥梁专家们见到山谷溪涧上飞架的木拱廊桥,无不联想到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1986年出版、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举泰顺薛宅桥和庆元的竹口桥等五桥为例,证明“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1],这一发现使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现天日。

然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常常也是祛魅的过程。根据赵辰、毕胜、刘妍等人的研究成果,木拱桥源起木平梁桥,经过撑木(拱)桥、斜撑桥、八字撑桥(单三节苗)、混合撑木拱桥(八字撑+人字撑、双三节苗、三四节苗等),发展到成熟的三五节苗木拱桥体系[2][3],经历了“超过400年的匠作传承”,形成十分完整的发展链条。这表明闽浙木拱桥是根植于闽浙山区,独立发展出来的成熟技术成果。

浙闽木拱桥结构(寿宁犀溪福寿桥)[4]

若想了解木拱廊桥,推荐观看刘妍在一席论坛的演讲《编木拱桥》

现存的木拱廊桥还有百余座,多数位于闽浙交界的泰顺、庆元、寿宁等地。所以这些地方都号称“木拱廊桥之乡”。相比之下,福州的木拱廊桥实在算不上名声在外。即使在古田、屏南划归宁德之后,福州辖区内仍有十座木拱廊桥,并不算少。其中有七座都位于闽侯县北部的山区,恰好形成一条木拱廊桥游览线。

这七座廊桥建造年代从明末跨至建国初期,均为单孔木拱廊桥,利用溪谷巨石为支撑,架设木拱,上造廊屋,周边茂林修竹,风光旖旎,同时又各具特色。其中远济桥、坑坪桥、龙津桥已被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侯木拱廊桥分布图(笔者自制)

一、远济桥

远济桥是距离福州市区最近、同时又极具观赏性的一座木拱廊桥,当为赏桥第一目的地。远济桥位于白沙镇联坑村,实际从高速大湖收费站出极其便利。停车后还需走几百米西出福州的古驿道,峰回路转处才望见桥首,可谓渐入佳境。

远济桥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2007年由寿宁县著名廊桥工匠郑多金主持修复。廊桥飞架于巨石峭壁之上,横跨大目溪涧湍濑,全长33.09米,拱跨30.89米,用三五节苗木拱。下至桥底,可见数十根苗木相互“编织”,瞠目而不能穷其貌,雄伟奇峻,蔚然形胜。桥下游有从百万年前凝固下来的冰臼景观,和参差错落的瀑布深潭。桥东头原有清光绪年间侯官县进士陈景韶撰写隶书“远济桥”木雕桥匾,匾中记载了建桥的历史背景,其中一句“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 道出了“远济”之真意。

二、塘里桥

位于大湖乡与廷坪乡交界处的塘里村水尾,拱跨24.8米,用三五节苗木拱。塘里桥建于1951年,原来是闽侯廊桥中最年轻的一座。桥内挡雨板上留有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的标语。不同于远济桥典型的峡谷景观,塘里桥的上下游都是开阔的溪滩。两岸的植被葱茏,溪流拐过一处沙石堆积的凸岸,徐徐穿过木拱廊桥。下游的浅潭还可戏水游泳。

三、龙津桥

位于廷坪乡流源村,是福州木拱廊桥中最古的一座,因而也是价值最高的一座。根据桥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重修碑,此处原为浮桥,龙津桥创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乾隆二十年(1755)曾有修缮,桥东还有南宋绍定元年(1228)的摩崖石刻。可惜这座将近400年历史的古桥,在2016年9月15日,被超强台风莫兰蒂造成的洪水冲毁。

根据冲毁前的照片,龙津桥采用三五节苗系统,按照闽浙木拱的发展规律,不可能是明末时的原构。龙津桥拱跨22.19米,仅比明天启五年(1625)的庆元如龙桥大不到3米,很可能同样本是八字撑(单三节苗)的结构,清朝重修时改造为已成熟的木拱系统。不过龙津桥的廊屋保留了叠斗抬梁式的结构,及一斗三升等保留了清晰的明末大木特征,是非常宝贵的明代廊屋实例。而刚刚重建完成的龙津桥,几乎没有了原来的木料,重制的廊屋梁架斗栱都严重走样。一座明代廊桥就此名存实亡。

四、泰山桥

位于廷坪乡后溪村,因桥头有泰山庙而得名,俗称后溪桥。现存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用三五节苗木拱,拱跨仅15.89米。此桥不长,属于典型的水尾廊桥,锁水口就是锁风水。桥中设有神龛,祀玄武大帝;西头有泰山庙,中祀东岳泰山神;桥对面还有一座齐天大圣庙。通过这座桥可见信仰空间在闽浙村落传统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五、坑坪桥

位于廷坪乡坑坪自然村水尾,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宣统年间重修,用三五节苗木拱,拱跨22.7米。 此桥木拱有一处迥异于他桥,非得下到桥的正下方才能看到。原来木拱的三节苗斜苗中,最外侧的两根各是用两根木料拼成,大概是为了省料。另外桥西头有一副对联:清风流水径桥下,闹市广厦隔岸来。一座乡间廊桥忽然包容气象万千,意境开阔,眼界高远。

六、蕉溪桥

位于廷坪乡蕉溪村,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1951年重修,拱跨19米。这座桥非常特别地采用了双三节苗木拱,尚不知用这种拱架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跨度不大。也正是因为特殊的拱架,蕉溪桥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承认“木拱廊桥”的身份,早一些的文献资料里也不予收录。

七、三溪桥

原本位于大湖乡坂头村蔡峰自然村与六锦村交界的雪溪、院里溪、东溪三溪汇流处,因而得名。该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采用三五节苗木拱,拱跨21.06米,两端立于悬崖绝壁之上,桥高谷深,是七座木拱廊桥中地势最为险峻的一座。桥上有联曰:四山周匝,别开榕峤奇观;两岸崔嵬,不减桃源妙境。

可惜纵有巨石撑托,也难逃厄运。2004年在桥上游仅百米左右建起后溪水库大坝,“开山炸石对木拱桥身及桥台有损坏”,大坝建成后,“滞(泄)洪水将对木拱桥产生极大影响,亟待解决”[5]。果不其然,2016年9月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造成水位暴涨,水库大坝开闸放水,倾泻的巨浪将三溪桥彻底冲毁。数日后,连江县文物部门才在下游连江县山仔水库,找到三溪桥和龙津桥的部分构件[6]。现在,三溪桥是莫兰蒂台风摧毁的四座廊桥中,唯一还未重建的。鉴于原址人为隐患无法排除,三溪桥恐怕只能另寻宝地,异址重建了。

被洪水冲毁后的三溪桥原址(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将泰顺、庆元、景宁廊桥组成“浙南廊桥”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世遗”预备名单。2009年10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闽浙两省七县具备条件的22座中国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至此木拱廊桥的保护看似走上正轨,但实际上,“中国木拱廊桥”从未进入WH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预备名单。也就是说,“中国木拱廊桥”的申遗排位,甚至还不如几乎公认没有可能的“三坊七巷”。从遗产价值的角度,木拱廊桥本应是今年的泉州之后,福建最有实力的申遗项目。然而为何申遗工作多年停滞不前,去年浙江卫视播的《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为何搁浅》可能给出了答案。

不管申不申遗吧,抱团的闽浙七县中并不包含闽侯。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在2016年“莫兰蒂”台风中,泰顺同样损失了三座“国保”廊桥。从灾后抢救、恢复的速度和质量来看,泰顺的三座廊桥可以称为“修复”,闽侯的恐怕只能叫“重建”。

参考资料:
[1] 茅以升主编. 中国古桥技术史[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6.05: P102
[2] 赵辰,冯金龙,冷天,等.木拱桥:作为山地人居文化遗产的重新评价//《山地人居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苏旭东,刘妍.“双三节苗”木拱桥——木拱桥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形式[J].华中建筑,2010,28(10):39-42.
[4] 刘妍.浙闽木拱桥类型学研究——以桥板苗系统为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02):430-436.
[5] 龚迪发著. 福建木拱桥调查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03:169
[6] 今朝廊桥成遗梦,他日何往觅乡愁?http://www.mhnews.com.cn/html/145/2016-09-23/10530745586.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