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晾衣

福州,总是很潮湿,总是很多雨水。今年的降雨特别多。二月雨水,没想连续下了近一个月的雨,阴冷是福州的魔法;三月惊蛰,可是福州的春天来得晚,出了太阳才见得一点温暖。

终于出了太阳,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当然是晒衣服晒被子。

老百姓很会利用空间,每到这时候,老福州的大街小巷就升起万国旗。过去的空间很拥挤,树梢、栏杆、甚至电线都是晾晒的好地方。

在老房子的屋顶,经常会“生长”出突兀的、简易的晾晒平台。这种平台在修缮前的三坊七巷、上下杭等所有老街区都非常常见,甚至有时候看屋顶有几个平台就能数出这座房子至少分成了几户人家。它结构简单,不过是在屋顶上搭一个木或铁的架子,但通常却会破坏屋面导致漏水,甚至会改变原来的梁架承重结构。所以在修缮的过程中,都将其视为后加的违章建筑而拆除。

偶然我翻看老照片,发现这些”违章建筑”其实不是那么晚近才出现。至少在清末民国,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开始向天空争取阳光。

老照片中还有一种墙帽,顶部是平的,再砌一道非常薄的女儿墙,所以人可以在墙顶轻松行走,还能摆放一些盆盆罐罐,例如上面的老照片中可能就是虾油罐子呢。

迫于拥挤的城市空间,一般人家没有开敞的天井,才转而在垂直方向寻找突破。所以在乡间,这种平台并不多见。乡下的土地开阔,无所谓舍弃一点建筑面积,天井可以做得很敞阔,厝前还可以有谷坪,晾晒衣物就完全不需要爬上爬下。

老房子里经常能看到这种扁圆的石头,中间有一个孔。现在很多人以为是柱础,但其实福州的柱与柱础不用榫接,而直接落在上面即可。偶然还能见到有的房子里还在使用这种石头,就是插上竹竿晒衣服。

这种属于可移动物品,相当于买的家具。还有“硬装修”的办法,直接做在建筑上的晾晒竿。

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在建筑前的屋檐下,通过吊、穿、搭等方式将木架固定在建筑上,高度差不多在人伸出手能够得着。这种木架不会被雨水淋湿,阴雨天里也能够晾晒衣物,可以说是与石墩晾衣架互补。

还有一种比较罕见。早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就把前后两座房屋的挑檐插栱连在一起,用时只需要在两根木头间架上竹竿,就可以晾晒被褥等大件物品。因为直接暴露在天井中,这根联系前后的木头中部很容易腐坏,不易保存。

现在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不锈钢的、可移动的、可升降的,所以即使在老房子里,这些“古法”晾衣也已经很难看到了。而原来老房子里的人,也渐渐迁出,告别了那阶前落叶、芭蕉听雨的庭院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