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镇大园村上紫洋自然村的李氏祖厅本身是一座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悬山屋顶,祖厅前有游廊,厅内用扛梁减明间栋柱形成敞厅,全部用穿斗结构,斗栱简洁疏朗,多用圆作梁栿,呈现典型的明晚期风格,是罗源县内年代较早的珍贵木构建筑。祖厅前有埕、水池、矮墙,和曲折的石板路,古意盎然。
最有意思的是,李氏祖厅已经至少经历过两次改建,才形成现在的结构和空间。李氏祖厅的前厅部分看似还是明代的尺度,但厅内的屋面不是真正的屋顶,“栋梁”也不是真正的脊檩。经过改建,厅屏后的空间被扩展,向后增加了四个柱位,正脊相应地挪到了第五柱的位置,并被加高(木柱也被更换),也就是说整个祖厅被“拉长”了(可惜后部空间的功能还不了解)。第一次改建的时间约在清末民国,第二次改建则是在集体化时期。李氏祖厅的左侧,本来紧挨着一座小庙,是一座四面有土墙的建筑,只有一开间宽,深度与祖厅明代部分差不多。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出于现实需求的改变,小庙被拆除,改建为一座戏台,朝向祖厅的侧面。然后,祖厅的左次间被截去栋柱、拆掉墙壁,露出戏台,戏台与祖厅就被缝合起来,成为一座礼堂。于是,祖厅的敞厅同时具有了互相垂直的两种方向性。
从上紫洋李氏祖厅中,不仅能看到明代建筑的稀缺性,还能够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只要它存续的时间足够长——基于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是如何被改造的。上紫洋李氏祖厅与厚富朱氏祖厅演绎了两个需求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改扩建方案——前者基于平面,后者基于剖面(高度)。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当下被低估的叠加了不同时期历史信息的复杂建筑遗产,正如上紫洋李氏祖厅现在的保护身份——没有任何保护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