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风物 | 岐阳郑氏宗祠

罗源宗祠文化发达,历史悠久。据记载,中房陈太尉宫初创时就是陈氏宗祠,后来才改为宫庙。出于礼制的需要,罗源的宗祠都采用纵向的多进式布局,与本地民居多采用的堂横式格局大相径庭。基本上,罗源宗祠的基本构成是大门、大厅和祖厅,在建筑的中轴线上依次落位,平面布局基本一致,仅有岐阳郑氏宗祠多出一座前厅。

罗源还常见另一种合族共建共享的建筑就是祖厅。祖厅是由某个特定的祖先创建(一般是开基祖),代表了一个村的起点,也往往是村中最老的建筑之一。祖厅只有一座大厅,厅中设一个“历代宗亲”的牌位。相比祠堂,祖厅的公共活动更加频繁,各种红白喜事都在此举办,因此村里的戏台都设在祖厅而不是宗祠前。

据郑氏族谱记载,开基祖陕西省岐阳县人郑德山,流落连江溪东,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迁罗源定居,村称岐阳,位于旧城关北门外。明代,郑遂、郑端两兄弟同朝为官、声名赫奕,明万历三年(1575年)村民为纪念二人始建郑氏宗祠,清代又大规模扩建。现存郑氏宗祠为清代建筑,是罗源县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于2013年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依次有门楼、前殿、正殿、祖殿等,均面阔五间、硬山屋顶,以天井、回廊相连。门楼为重檐歇山牌楼样式,上层檐下做如意斗栱,门楼两翼屋面也做翘脚,整体庄重又富有动感,是闽东祠堂门脸的代表作。前殿进深五柱,中部三间作厅,内柱全减,空间开敞通透。正殿为祭祀的主厅,七柱出游廊穿斗式结构,殿内扛梁减柱造,整个大厅气势隆重,梁架雕刻繁复华丽为整个祠堂之最。祖殿供奉先祖灵位,进深不过五柱,却大量减柱,尤其用五开间通长的扛梁减前金柱,使厅堂与建筑面阔同宽,更显得宏阔,其梁架上尚有数组明代丁头栱、替木,为祠中最古之构。

岐阳郑氏宗祠正面全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