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寺位于市罗源县凤山镇方厝村东,因寺在金粟山得名。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天启年间重修。现存建筑经清康熙、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多次重建形成,主要体现为清晚期风貌。
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依次由由前殿、两厢、钟鼓楼、大雄宝殿、香积厨、客厅、花厅、僧舍等组成。前殿不开中门,左右各开一大门以出入,殿内供观音倒座朝向大殿。左右廊庑前各有三根瓜棱石柱,应为宋元遗物。钟鼓楼坐于廊庑之上,格局与曹山寺相似,但双层歇山搭配桃尖形状山花,更加富丽堂皇。大雄宝殿坐于高台之上,面阔五间,佛殿仅宽一间,留有两根瓜棱石柱,悬山屋顶。据《罗源文物》载,大殿主梁下有题记“时大清同治丁卯岁桐月,比丘率徒孙曾孙元孙”,前殿主梁下有题记“清咸丰辛酉岁梅月吉旦比丘徒孙曾孙重建”(两处题记现在都没看到)。
寺内东墙嵌有《重修金粟寺碑》,碑中提到早年殿宇的“柱、礎皆石”、“重修柱石二十有四”,与现存的石柱相印证。最难得的是此碑立于明泰昌庚申年仲秋(1620年),由于“泰昌”年号仅用了四个月,同期存世实物寥寥无几,所以此碑极为珍贵。
寺外50米西侧金粟岭旁原有古榕1株,樛枝入地,古称“金粟盘榕”,为昔日“罗川八景”之一。寺前不远有经幢一座,建造年代不详,平面八角,高3.35米,双层幢身,两层幢之间及幢顶为八角塔檐,尖锥形塔刹,简洁古朴,从风格来看应为宋元遗物。通往金粟寺的路边有宋政和七年(1117年)摩崖石刻“妙喜洞”,落款“□□住当院僧了一建,□□□□政和丁酉”,旧传为妙喜如来显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