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物有没有修得好的?后溪崇福堂就是正面案例

后溪村是宁德西郊的一个山村,与福州罗源毗邻,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于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从后溪村向西约700米,通往崇寿寺的古道边有一座崇福堂,过了崇福堂再往前走几分钟就算是罗源中房林家村的地界。在崇寿寺前不远处,还有一座崇宁宫,足可见得这一条古道上的信仰活动之繁盛。

崇福堂坐北朝南位于一处缓坡中间,面前的一片梯田现在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古道自东北向西南绕过,东侧不远处的大樟树下还有一间林公大王的小庙。崇福堂的本体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如果按另一种偏官式的描述方法,就是方三间、副阶周匝(其实不适用这种方法)。从种种痕迹可以看出,崇福堂早年无实墙围合,明次三间为厅堂,以板壁和门扇为隔断,梢间做房,前方设游廊,廊柱用方柱。现在的青砖墙应是清代或更晚添加。厅堂内明间用五架梁减中柱。五架梁上不落驼峰,而是做一斗三升承平梁,平梁过栌斗作弯枋(劄牵)状插入前后金柱柱头,相较一般弯枋托于平梁下的做法,结构整体性更强。平梁上再落栌斗、叠两拱的弯枋、一斗三升、脊烛(脊束)承脊檩。

脊檩下皮有墨书,若以肉眼则一个字都看不见,在红外相机下,方能够依稀辨认出方向相对的两半题记:“大明嘉靖拾捌年(1539年)己亥嵗冬修”和“□□(似乎是‘萬曆’)□□□年己未嵗冬重修”。后金柱后一檩下皮有比较清晰的墨书:“峕大清康熙陸年丁未嵗孟秋念贰乙未吉旦重脩”,年号部分被有心人擦拭过(可惜那人大概率看不到脊檩下的墨书)。

崇福堂形制完整,大量使用圆梁、覆斗柱础,弯枋斗栱浑厚有力,基本保留了全套明代木构,早期闽东建筑特征凸出,实属难能可贵。

崇福堂于2020年被公布为历史建筑(公布年代为清代),还未被登记为文物。四普在即,入保之事仍不宜迟,以崇福堂的价值和状态,完全可以跳级提升。

近年,后溪村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中连带修缮了崇福堂。从结果来看,崇福堂仅翻修了屋面和围墙,大木结构虽然有所糟朽但基本没有更换。右侧一座辅房本就不是很古,改建倒也合宜。从厅堂内新旧相间的椽板就可以看出,实施修缮的人是懂古建的。虽然崇福堂还不是文物,整个修缮仍然符合文物修缮“最小干预”的原则,建筑原有的风貌得到很好地保留,甚至比部分文物修得还好。否则贸然大修,恐怕重要的明代题记早已付之一炬。

据相关新闻报道,“村两委、村老人会和有识人士组成的‘后溪村历史文化保护小组’,对村内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挂牌保护。他们组织编制的《后溪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应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后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任何建设规划、旅游开发都要服从于规划。所有古建筑一律不得拆除,新村建设需要与古村落严格划分。”

可以看出后溪村是有文化的,村里的祖厅、宗祠也都得到修缮,传统村落保护的钱用到了对的地方。对待古建筑就好比赡养老人,宗旨是延年益寿,要点平时注重保养维护,方可小病不至于拖成大病。祝愿崇福堂、古道和周围的田园风光永驻。

同样是中国传统村落,反观路上余氏,嫌弃老人老了、病了,给老人拔管子,然后新找一个四不像来当自己祖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高下立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