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划重点:南平建瓯郑魏福善堂大殿随脊檩下皮发现题记“維 至大元年戊申八月初九日乙未主缘府城……募衆重建 上祝”,证实郑魏福善堂大殿主体为公元1308年所建,也是福建目前唯一确证的元代木构[注1]。
福善堂也称福善庵,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中部,为一组乡土庙宇建筑组群,整体坐南朝北,由大殿、戏台、樵楼、左右偏殿等组成。据传说,福善堂为先于郑魏两姓之前的张氏张福善所盖,故始建年代或可上溯至宋。
福善堂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前檐柱、外金柱间设船篷轩廊,轩廊经过重修为清代构造,殿内则风格迥异。殿内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用扛梁(四椽栿)减明间中柱,扛梁上为层叠逻辑结构,驼峰上承栌斗接劄牵出丁头栱再承平梁,平梁上坐驼峰、重栱、脊束承托脊檩和随脊檩,次间缝架则全部为穿斗结构。殿内四柱等高,上下收杀呈梭形,柱身直径约460毫米,柱脚直径约420毫米,柱头接栌斗,再接重栱、劄牵等托下金檩。前内金柱明次间隔架上均用一攒一斗六升,后金柱隔架明间用两攒一斗六升,次间不施斗栱(未见斗栱痕迹)。整个大殿仅殿内四柱施柱础,前内金柱为素面覆斗式石础,后金柱为素面覆盆式木础,其余木柱均直接落于磉墩。
福善堂大殿主体结构比较完整,梭柱、柱础、驼峰、替木等带有明显的早期特征,平面柱网、构架梁栿等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造、石仿木结构的南平顺昌宝山寺大殿颇有相似之处,驼峰、劄牵、重栱等局部构造甚至更加复杂。
根据现场介绍牌,戏台樵楼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飞檐翘角藻井垂花,典型清晚期风格。左偏殿有前后两座,后座重建于1982年,前座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三开间,梁架为本地庙宇常见式样。右偏殿面阔一间,现存进深四柱,原应有五柱,前廊有平天花,偏殿内前部做复水屋面。1951年,郑魏村小学在福善堂创立,为公办初级小学,学生数十人。1960年福善堂被辟为公共食堂,大队礼堂建成后公共场所才转移。后福善堂恢复民俗信仰活动,日常为村民休息活动的场所,每逢过年过节,福善堂是村民祭拜和聚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1982年福善堂大殿局部修缮,但用料粗陋细小,与原构相去甚远。2017年再修,将部分1982年的构件更换,再查缺补漏,略加修整,今所见之木料如新、地砖未裂者是也。
多年以来,郑魏村以福善堂中的戏台为亮点,吸引游客,大殿等则往往被一笔带过。虽有传大殿为元明建筑,但上部梁架由于长年烟熏火燎通体黝黑,题记无从找寻,仅能从风格粗略断代,无法确证。此次借由红外相机拍摄,终于发现多处污迹下的墨书题记,尤其以大殿随脊檩下皮的纪年题记最为重大:“維 至大元年戊申八月初九日乙未主缘府城……募衆重建 上祝”,即公元1308年8月25日,结合建筑本身的构造、风格,可以断定郑魏福善堂大殿就是福建第一座明确的元代木构,也更加佐证自身宋代始建的可能。而且,之前中国东南地区已知的元代木构中最早的武义延福寺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比福善堂大殿晚了9年,或可称福善堂大殿为东南最早元构。
其余各处还有许多题记,部分经红外摄影得以辨识[注2]。入口门廊处随脊檩下皮发现一处维修题记:“峕大清康熙四拾四年歲次乙酉胁月拾贰壬寅之吉募衆重整”,即公元1705年,大殿的前廊可能是在此次重整中改建。大殿明间两侧平梁下:“都繩梓堂魏天福”、“□吉梅谷魏長孫”;大殿前廊梁栿下皮:“和坊泥水匠馮禪旺”、“都繩墨謝世興”;以及多处吉语。此外,原来大殿内梁枋、斗栱上隐约可见的彩绘,在红外摄影中更加显露,局部可辨识出联环、丁字回纹、莲花荷叶等,部分能在《营造法式》中找到对应图样。
福善堂入口边上立有一通《義倉碑記》,正面纪事,背面芳名,正面全文如下[注3]:
義安合乡/公议積貯/廣行接済/以裕食用/切念我里/左边西隅/𦾔有廟宇/堂稱明教/原設香灯/二十餘畆/僧亡堂塌/產入民家/二八欺隱/三七拋荒/今可稽考/十僅二三/神明默識/鍳察彌彰/有意盜賣/常見破耗/無心誤買/情不自安/夜深念及/憂疑百般/思欲棄置/安頓無端/兹我伯叔/和仝商議/明教雖廢/福善端荘/誠心願退/郎爲樂捐/租各公𠬧/暫存是菴/年給福首/酌行薄息/分貸四方/立定條規/上交下接/毋怠毋忽/本息加增/盈滿倉箱/易銀生發/利亦從寬/不須十載/大有可覌/補路修桥/毋庸苦劝/吉用凶需/有借不妨/善哉積貯/利済無疆/較归寺院/养僧胡為/豈不逺勝/質諸龙天/普度万類/諒亦神歡/理有可據/事𡱆当行/遵須弗倦/閭里生光/雖不获福/永免災殃/謹勒扵碑/逺垂不朽
乾隆五十年乙巳十月 日 仝合鄉公立
据此碑可知,距离郑魏不远原有明教庙宇,荒废以后乡民回收田产,在福善庵(堂)设立义仓,既可接济乡里,也可投入公共事务,就如同现在设立公益基金会,可谓意义重大。
根据现场的文物公示牌,福善堂目前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也称文物点),登记年代为明代。就算是明代大殿,文物点的身份也未免显得憋屈,更不用说现在确认为元代木构,何日能够晋升文保单位,值得期待。除了福善堂大殿,福建省内近些年新发现许多有据可查的早期木构建筑,如安溪宝峰岩(明永乐)、漳平龙见宫(1482年)、尤溪卓氏祠堂(明成化)、古田路上余氏祖祠(1499年)、仙游三会张氏祠堂(1503年,已拆除)、大田宏农堂(明成化至弘治)、永泰仙瓢境(1513年)等等等等,都没有任何保护身份,或仅为历史建筑、文物点,这值得引起重视。
注释:
注1:现有建瓯榧村大圣庙大殿,2013年公布为省保时年代登记为元。笔者踏察后认为大部分应为清代结构,建筑上也未找到“元统”题记。
注2:感谢刘妍团队在辨识墨书过程中鼎力相助。
注3:碑文由刘妍与笔者共同抄录。
后记:自2017年首次见到郑魏福善堂,就对其念念不忘,此后也常常与友人王天祥聊起,还包括省内许多的早期木构,特别是其中未能断代的那些。天祥曾与我聊起想要挑几座有潜力的早期木构做C-14测定,虽不精确但多少能够提供一份相对客观的参考,其中当仁不让的第一名就是郑魏福善堂。后来天祥还专门带他的好友刘拓去建瓯看了值庆桥和福善堂。我们也曾探讨过搞一台红外相机的可能,现在看来当时过分高估了改机的难度,如果能够早一些……如今斯人已去,此事终有回响。慎终追远,以为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