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访古佳处三例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泉州市西北部,属闽南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境内多山,水系丰富,形成多样的山水环境;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古称桃源。明朝理学家陈琛提到:“永春在万山中,山水秀丽,风气醇美,济济多士,喜读书而不外慕,必有闻道而奋兴者……”在崇文重教之外,闽人自古“以海为田”,多有闽南商人远赴重洋。至近代,随着国门的打开,闽南人更加频繁地往来于海外和故乡之间。他们往往心怀桑梓,经商致富之后便回乡买地、起厝,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异彩纷呈的鸿图华构。

侯龙书院

侯龙村位于永春县西北的双鬓垅山麓中。侯龙古称缑龙,意指山谷吉地,地脉灵气汇聚于此。明成化年间,陈毅斋“自石牌(乔迁)家缑龙,创置田地营立宫室”,开基衍传,历代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故改称其地为侯龙。[1]侯龙书院就坐落于村中部一块不大的台地上,是永春仅存的一处古代书院。据《颖川侯龙陈氏族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侯龙陈氏十三世祖素厚(岁贡生)在弱冠时(二十岁左右),1661-1721 建”竹园斋“;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陈氏十六世祖孝武公建“桂轩”书斋。[2][注1]至此基本奠定了侯龙书院现在的格局。

论规模,侯龙书院实属袖珍,占地仅700平方米。不同于官办书院那样强调轴线,侯龙书院既不采用纵深的多进式布局,也不以厅堂为中心来控制空间秩序;而是以一方水池为核,门厅、讲堂、祭厅、长廊环绕,形成一个松弛模糊的十字轴线,和一条环形的动线。祭厅是供奉孔子的地方,自然位于书院的上位,但并与入口门厅有一定错位。祭厅前有一座歇山的小亭,既是拜亭,更似水榭。亭前还有一排美人靠,更削弱了祭厅的礼制地位,而凸显了园林气息。“桂轩”作为书院的主讲堂,居水池之西,以一道园墙相隔,独立营造一处院落。天井内植桂树一株[注2],与园墙内侧的“桂轩”二字相呼应。一道石桥从门厅引出,在水池的中心折向西,从“临池”之门,进入桂轩。

在孔庙和官学的系统中,水池和石桥是礼制的象征。在侯龙书院则以一道折桥,化泮池为园池,仅一式便兼具三个功能:将精神殿堂退隐,引导和强调书院核心场所,转变人的视角变换新的景色。

不同于桂轩用一道园墙作为屏障,位居东侧的闻墨轩,以一条长廊直接临池,更用等长的美人靠向水面伸出,将园景压缩成画卷。于是石桥转角处的花台与垂柳成为全园的点睛之笔,既是视觉中心,又解决了东西两厅之间互相直视的问题。方池四面空间的处理策略均不相同,造就了侯龙书院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更何况只要稍一抬头,就能望见环抱的青山;略息喧闹,便听见潺潺的溪流。此山此水,不正是为园的上佳处。

2018年修缮完成之后,书院终于对外开放。不难看出陈设都在尽量还原从前的书香气,更有开放的茶座可供游人小憩。文人骚客已经不再,可这绿水、清风、桂香依旧。

德兴堂

距离侯龙村不远,下山之后再上山,沿着山谷攀上一个山头就到了仙岭村。而古时从另一侧上山,“要走一条又陡又窄的石壁小路,有人说像是仙人飞天走壁一样”。仙岭村就在这险路尽头的第一片平地上,而德兴堂就是进村必经的标志物。

德兴堂又被称为沈家大院,由著名企业家沈逢源在1941年建成。沈逢源1907年出生于仙岭,青年时就读于集美师范,毕业后随其父到上海经商。闽南人一向把回乡“买田、起厝”看作是一种储蓄行为[3]。整栋沈家大院建造耗时四年[4],可以想象在1937年上海摇摇欲坠之时,沈逢源就把经商所得的财富全部投入故乡家宅的建设中。德兴堂建成的同年,沈逢源还捐资创办了仙岭小学,继承了闽南商人爱国爱家、兴校重教的优良传统。

德兴堂是一座典型闽南传统大厝,五间张双落带护厝结构,前有大埕,入口做走廊带塌寿,悬山屋顶三川脊,总共有5个天井、32间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这座大厝有两处堪称冠绝永春:一是名人题字,二是金漆木雕。

大厝正厅上高悬一块“德兴堂”黑底金漆题匾,系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大门的石柱上,正厅、下厅两侧的板堵上,门厅的门扇上,都遍布书法装饰。除了林森之外,还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邹鲁,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季守正、商衍鎏、高振霄、林泸成等名流大家的墨宝,这些作品经文物部门鉴定都是真迹。[5]据研究,这些书法装饰的落款时间从1941年冬到1947年春不等。[4]借此不仅可以管窥沈逢源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串联起一系列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的线索,展开一段民国往事。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求来名人墨宝后,沈家熔化了数公斤黄金,用来装饰这些对联题刻以及雕梁画栋、窗棂木刻,以致天黑不用点灯,宅内同样亮堂堂一片。[5]这样的故事显然是夸张,不过沈家大院用金之多,的确是每一个到访者都不得不赞叹的奇观。从板堵到神龛,从柱头到灯梁,从前廊到吊筒,正厅中凡是木雕之处,无处不金。而厅中保存完好的黑色底漆、朱红的柱联,又颇有几分汉代漆器的神韵。如果想要欣赏永春传统豪宅美学,那德兴堂绝对是不二之选。

德兴堂不仅十分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显示出一丝衰颓的气象。原来沈氏家族虽然大多数成员都在外地或海外,但仍有一小部分留住在大厝内,负责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而每年沈氏家族都从家族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保护和维修。同时仙岭村委会每年也拨出10万元,专门用于本村古民居的维护和修缮。[6]

德兴堂可以说是省内极其少有的,最接近原状陈列的文物建筑。不仅正厅的案几、供桌、柱联一应俱全,而且在沈逢源的房间,还陈列着当年的家具。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两侧护厝天井里,厨房的柴火灶、用餐的方桌长凳,也全都原样保留,仿佛昨日的生活还在。

这要是换了其他地方,非得大肆吹嘘一番不可,搞不好还要圈起来收门票。可是德兴堂没有,没有宣传仪式,没有苛刻的参观条件,没有到处阻拦的“游客止步”,新做的射灯也还算克制。村民自顾自地打扫门前的公园,碰见了没准请你喝一杯茶。一切都那么平常,悉如往日。

福兴堂

在永春,与沈逢源同时期的富商还有富商李武宗、李武庸两兄弟。李武宗早年从挑货郎开始学习经商,以诚信立业,生意做大之后,又回报乡里。1941年,李武宗“独资6万(币种不详)创建启新完全小学”[7][注3],后又创办宗中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李武宗为遭遇饥荒的福州民众捐粮两船,得陈肇英题匾“视国犹家”[注4]。他还以实业救国,经常利用货船偷偷为国民党运送军火。1945年,李武宗福州前往上海时,在上海吴淞口遭遇日本水雷袭击沉船,不幸罹难。[8]

李武宗遇难时,家乡的福兴堂尚在建设之中。1942年,福兴堂动工,李武宗在外经营公司,李武庸全盘负责基建。两兄弟从各地聘请能工巧匠精雕细作而成,比如从南京聘请参与中山陵建设的惠安籍石匠。据说福兴堂施工期间,陈嘉庚曾三次亲临参观,对这批石匠大加赞赏,后来又聘请他们参与集美学村和鳌园的建设。[9]除石作之外,木作、泥塑、剪黏、彩绘,无一不是能工巧匠、精工细作。如此耗时六年[注5]之后,福兴堂终于基本建成。然而因为时局的剧变,李家人全都没能迁入新居。1950年,福兴堂被收归国有,先后被用作区公所、粮站,也曾驻过军队、开办过幼儿园[10]。直到1986年,李家后人才得以搬回福兴堂。在那个普遍仇视旧文化的年代,许多豪宅大院都受到冲击,而福兴堂恰因部队占用,除了因为使用需要受到一点破坏,算是基本保全。我们今天才能够欣赏到这座富丽堂皇的闽南大厝。

福兴堂的规模、格局与德兴堂相仿,都是五间张双落带护厝结构。主要的区别在于福兴堂加入了许多砖石结构,比如福兴堂的正厅两旁不立柱,而是采用砖墙搁檩;大门的廊柱,和天井四周的一圈廊柱,都以青石为材,并且带有西方古典的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影子。最惹人注意的,是柱头和柱脚的飞天、憨番,姿态张扬、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还有窗扇、隔堵,都大量选用整块的青石来制作,圆雕、线雕、浮雕、镂雕,无所不用其极,无一扇图案重复。更不用说还有木雕、泥塑、彩绘等琳琅满目,达到了无所不雕、无所不精的境界,让初入大厝之人,大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如果德兴堂主要看木雕的话,那么福兴堂就是所有装饰类型的集大成者。当时代的主旋律改弦更张,当工匠精神变成传说,毫无疑问福兴堂就是永春传统大厝最后的巅峰之作。

现在,福兴堂里的生活都归于平淡,再华美的建筑终究也是生活的容器。大门长开自不必说,来访者大可漫游在艺术殿堂之中,也可以购买一些院里摆放的土特产;而主人们,照常在大院内读书教子,做饭洗衣,悉如平常。在福兴堂,哪里需要谈什么“文物活化”,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活的。

注释

[注1] 现有的所有材料都表示,”竹园斋“和“桂轩”共同组成这座园林式的书院。但是无论在现场还是平面资料中都找不到“竹园斋”。根据笔者观察,现有建筑中已无清康熙初建时的实物遗存。至于“竹园斋”究竟是在清嘉庆时被完全重建,还是在后世的改建中消失,尚无实证。笔者倾向于前者,即“竹园斋”为侯龙书院的前身。
[注2] 另一株为紫玉兰,各类资料中多写成“玉笔花树”。
[注3] 亦有资料显示创办时间为1940年、1942年。
[注4] 残匾现摆放在福兴堂厅内,并有说明标注落款时间为1929年。陈肇英1935年任闽浙监察使,1937年任福建省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所以题匾时间应为1939年。
[注5] 也有说八年。

参考资料:

[1] 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吾峰卷. http://www.fjyc.gov.cn/zjyc/mfms/ctxs/201312/t20131210_1597102.htm.
[2] 孙传勇,林联勇.侯龙书院[J].福建乡土,2006(02):35.
[3] 郑振满.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J].近代史研究,2010(02):62-75+3.
[4] 赵利权.沈家大院书法装饰与空间叙事研究[J].装饰,2019(04):120-123.
[5] 刘深魁 :《永春沈家大院 :离乱的笔墨 德兴的老宅》[N],《福建日报》,2013 年 4 月 16 日,第 5 版. 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4/16/24258248_0.shtml
[6] 林惠平. 福建省永春县古民居保护的政府作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7] 海外乡亲倾情永春教育百年史话(五). https://www.52hrtt.com/ph/n/w/info/G1520909484299
[8] 精雕细琢福兴堂. http://www.mnwhw.com/content/2013-04/26/content_4391602_8.htm
[9] 张晓慧. 民国后期闽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0] 曾汉祥.浅析永春县福兴堂的装饰艺术与价值[J].福建文博,2018(01):74-77.

2 thoughts on “永春访古佳处三例

  1. 你好,想问一下,oss与smart slide冲突的问题,你解决了吗?我也遇到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